APP下载

河南日报:讲好“银发族”的河南故事

2020-12-07刘一宁

传媒 2020年16期
关键词:银发族服务性主流媒体

刘一宁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河南省老年规划纲要》(2017—2020年)指出,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754万。面对不断增大的老年群体,河南省内主流媒体推出形式多样的涉老新闻,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主流媒体 涉老新闻 河南日报 正能量 服务性

养老不仅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也是备受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近年来,《河南日报》多次聚焦老年群体的养老、教育等话题,引导老年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让更多人关心、关爱这个特殊群体。

一、选树“老”典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养老保障和为老服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作为省级党报,《河南日报》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新闻宣传的坐标。

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牢记入党誓言、坚定理想信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积极贡献。2020年7月2日,《河南日报》刊发一篇《践行初心写忠诚 永葆本色谱新篇》的宣传报道,展现河南省离退休干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兢兢业业为党工作、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的生动事例。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黄河滩区,他们积极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

初步统计,河南省有20多万名有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这些老党员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值得读者学习、媒体关注?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是他们的共性特征。近年来,《河南日报》围绕“忆”字做文章,对普通的老党员进行深入采访,展现他们离休不离志、离岗不离党,用爱心和行动建起“连心桥”的生动故事。

老党员胡东乔数十年来免费给群众理发、担任过民兵队长的张祥芝离休后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老党员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发光发热,尽心尽力做好身边的点滴小事。他们对党的热爱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格外朴实和真诚。

“胡大爷不辞辛苦、主动为群众服务的行为带动了很多人,仅今年以来该社区就有60余名党员成为志愿者。”“冯大伯是个热心肠,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内尊老爱幼蔚然成风……”面对这群不求回报、奉献余热的老年人,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注重挖掘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展示他们身上蕴含的带动力、感召力,进而引导更多党员干部坚守理想信念、坚定为民初心。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走近这些“老”典型,不仅仅是为了展现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还要通过这些“老”典型的选树,影响和带领更多人弘扬文明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抢抓热点话题

在“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的现实下,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梦想,更是媒体人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新闻媒体在策划和采写这类新闻时,要有清晰的导向,要及时传递党的声音、深入解读涉老政策,更要让尊老爱老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如何将这类新闻报道做深做透,引导更多人关爱老年人、致力于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河南日报》主动设置议题,刊发了多篇能引发广泛共鸣的独家新闻。

近年来,老年人接受继续教育、享受文化生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现有的老年大学能提供的学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遭遇“上学难”》《让老年人轻松上“大学”》系列稿件就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调研考察时发现的新闻线索。老年大学招生火爆、报名人数众多导致部分老年人被拒之门外,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其形成的原因却是深层次的,其根源在于老年教育供给不足。在采写过程中,记者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观察力挖掘老年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重大话题,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倡“学习是最好的养老”,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办好老年大学,共同为老年人创造“老有所学”的环境和条件。

好的新闻应当具备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服务生活的基本品质。面对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养老话题,记者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关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走访老年群体、咨询专家学者。记者采写了《幸福养老“再升级”》《居家养老享受“云”服务》等多篇稿件,重点关注不同行业部门在老年事业发展中进行了哪些新探索以及是否有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等等。

总之,涉老新闻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入手去寻找热点话题,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真切的展现出来,让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需求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三、强化引导作用

涉老新闻起着传递信息、意见沟通、舆论监督、社会引导等重要作用。养老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和优势,为老年事业的健康发展鼓与呼。

记者通过深入的采访,主动走进老年人,关注老年人生活的点滴变化,聚焦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继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恰恰是涉老新闻的真正价值所在。《老年人遭遇“上学难”》《让老年人轻松上“大学”》等稿件就起到了这样的社会效果。一边是郑州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一边是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难以破解,记者通过正面宣传引导,推动老年大学、老年教育乃至老年事业的发展。稿件刊发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郑州市多家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些民生话题,《当爸爸妈妈爱上老年大学》等稿件陆续刊发。更为重要的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迅速把省老干部大学新校区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敬老工程,列入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一类民生工程项目加速推进。从开工到建成仅仅用了270多天,河南省老干部大学新校区的新教学楼就投入使用。与此同时,郑州市老干部大学也在原址上重新规划建设新的教学楼,让更多老年人能够接受更好的老年教育。

为了强化引导作用,涉老新闻要不断地加强贴近性、增强服务性。服务性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人们生活的指南,通俗易懂的语言,更使人感到可亲、可信。涉老新闻首先要让读者特别是老年人看得懂、记得住,让他们觉得有料、有趣、有用、有温度,继而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好帮手。《老年人遭遇“上学难”》的续篇《老年人“上大学”有了新去处》刊发后,我省推进老年大学建设的各项举措广为人知、深得民心,不少老年人按图索骥找到了学习的地方、充盈了老年生活。

此外,涉老新闻还要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夕阳红岁月添彩增光。《白首不忘初心 扶贫再立新功》等稿件采访了一群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的老年人,他们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积极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很多老年人虽然已经退休,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让他们始终身怀“退休退岗不褪色”的炙热情怀,坚守在基层一线。新闻工作者要关注这群人,引导更多老年人保持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在老有所为中付出汗水、收获快乐、融入社会。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报道涉老新闻时,还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呼吁各级有关部门为老年人发挥自身的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实现“双满意”的效果。

总之,涉老新闻要从服务老年人、服务党委政府的角度去切入,把老年人的话题放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时代背景下去关注、去思考,进而为引领全社会从容迎接“银发浪潮”提供启迪。

作者系《河南日报》党群政法采访部记者

参考文献

[1]郑保卫,李晓喻.涉老新闻的报道原则和方法[J].青年记者,2012(30).

[2]王立欣.对涉老新闻报道规律的认识[J].记者摇篮,2014(08).

[3]廖道善.服务性新闻的写作[J].新闻爱好者,2006(10).

猜你喜欢

银发族服务性主流媒体
从健康码浅析中国“银发族”的数字鸿沟现象
国家发改委: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全国一张网
公共图书馆开展老年人阅读服务研究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浅析如何发挥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中的服务性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