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2020-12-07李丹阳
摘 要:通过对恩格斯晚年五封书信的学习,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教条这一结论,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总趋势和社会运动发展规律,五封书信重点剖析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到的反作用,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发展结果是合力作用,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思考和把握。
关键词:唯物史观;恩格斯;晚年书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最为深刻的总结,也是我们认识以及改变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闪耀出真理的光辉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应用其方法论,去解决即将面临的一些问题。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自然落在了恩格斯的肩膀上,恩格斯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理论,体现在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五封书信里。1890年8月5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0年9月21—22日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10月27日致康拉德·施米特,1893年7月14日致弗兰茨·梅林,1894年1月25日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这五封书信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以保罗·恩斯特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反对派,即“青年派”进行批判,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庸俗化”理解,为此,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了全面阐述以及重大补充。
一、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恩格斯在晚年时期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突显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前进的、上升的,尽管发展的过程曲折、坎坷,早在1852年3月5日马克思致约·魏德迈信中就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马克思提出了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消灭阶级。19世纪9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在工人运动中被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思想家想要削弱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力,使用各种恶劣手段对它进行丑化。德国民主党当中的“青年派”他们从不把唯物史观当作自己研究历史的方向,如同机械一般的去理解经济的最终决定性作用。“他们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套语(一切都可能变成所谓的套语)将自己贫乏的历史知识(经济史处于襁褓之中!)尽最快速度构成完整体系,于是以为自己已经特别了不起了。”恩格斯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套语,不能妄想用贫乏的知识构成完整的体系,抓住已经退化为空话的东西,机械性地理解唯物史观。从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信中,可以看出恩格斯批判巴尔特从唯心史观立场出发,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扭曲,并污蔑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所谓的“经济唯物主义”和“经济技术史观”,恩格斯强调指出“非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社会发展过程是复杂的,表现出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简简单单地看经济决定一切,唯经济论是对唯物史观教条式理解的最新表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归根到底就是生产与生产,如果有人对此进行了扭曲,他们认为经济因素是唯一的,最终他将这个命题变成没有任何价值。
恩格斯在他的文章《辩证法》中写道,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和机遇发挥了它的作用,在辩证思维中,正如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偶然性包含在必然性之中。历史唯物主义中表明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偶然性起着自己必不可少的作用,这种观点不是历史决定论,同样也不是“经济决定论”。恩格斯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封书信里,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原因和结果的复杂而系统的相互作用,同样驳斥简单化公式主义。他在更准确地解释他和马克思的原来的论断时,恩格斯也对自己早些年作品进行了自我批判,恩格斯在写给康拉德·施米特信中特别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简单地“贴标签”,但是许多的德国作家却把唯物主义简单化理解了,他们认为‘唯物主义是一个简单化的公式、是大体中的一个套语,对唯物主义进行浅薄的理解,没有真真正正的去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研究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式各样事物中去,并且不对下一步问题进行深化研究,“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 并没有的想要去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是简单的贴标签式理解和解决,恩格斯批评了德国青年著作家对唯物史观的教条式理解,就是“套语”、“当作标签贴”,研究历史要找出不同的观点综合性的去理解。“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有公式,按照它来裁出不同的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唯物史观不是现有的公式,就算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还是不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这就会造成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教条式的理解,恩格斯还强调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和运用,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不是所谓的背教条、背语录,而是真真正正的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作为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需要我们真正的去理解并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史观彻底划清界限,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人类的个性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产生前,历史观的领域一直都是由唯心主义在进行主宰。上帝意识、绝对精神总是被看作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或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被当成是各种偶然性事件的杂乱堆积,这样去考察社会历史发展总是会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社会历史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只是简单地考察了人们历史生产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真正的考察追溯产生这些思想的根本原因,即社会存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克服对旧社会历史论错误认识,克服对社会历史认识只停留在思想层面的局限性,然后从物质生产到人类社会存在以及发展去研究人类社会,从社会存在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第一,历史理论只是考察了人类历史生活的思想动机,而并没有去研究产生动机的真正原因,没有将物质生产看作所有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前的理论一直都是忽略了居民群众的活动,也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用自然科学的精准性去研究人民群众所生活的社会条件。”社会生活是特别复杂的,之所以复杂是既有其客观规律性也有人的主体选择性,但归根结底是受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影响,所以马克思强调了“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只有深刻的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论,这才是克服唯心史观的关键所在。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社会发展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客观物质方面,除了必须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以及人口因素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所谓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们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料是社会发展的最基础条件,社会存在中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根本性质与社会基本形态及社会发展面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着不完全的同步性,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所需要的发展现有状况时,也就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然只会对社会发展有所阻碍。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生产本身,但生产本身发展的前提是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与交往是互为条件的运动变化的,思想以及各种意识的产生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相关,思想意识同时影响着物质活动。思想观念是依靠人实际的物质交往活动、人们的语言、现实生活的各种活动才形成的。人们的意识思维是人们社会生活存在的直接产物,即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产物。只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用科学先进的社会意识去指导社会生产才能不断取得成就,纵观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从封建社会的秦朝开始,封建时代的社会适合发展农业,农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只能造成朝代的更替,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的思想武器科学理论,只能导致生产关系变革的失败,只有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带我们走向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即自由个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过程,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其他发展,越往先进生产力提升迈进,物质生活生产方式的制约性就会越弱,比如,现在的共享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物质制约。当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物质制约被完全内在否定了,“个性自由”就实现了。
三、在先前的唯物史观中马恩阐述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晚年强调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历史都不是完全自动地形成的,马恩在研究历史形成发展过程中发现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忽视了上层建筑人们的意识形态会对社会发展会有着反作用。“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些方面之中我们俩个人都有着相同的过错。”本着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恩格斯对以往的观点进行自我批判,恩格斯解释先前的唯物史观把重点放在了作为基础的经济事实中,浅显地探索影响政治观念与法权观念和其他思想观念形成的行动,忽视了观念对行动的反作用。为了追求起决定作用的本质经济事实而忽略了形式方面,也就是所谓的细节部分,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产生这些观念被忽视了,恩格斯提出忽略了真正的内容。所谓真正内容,指的就是所谓的社会物质生活;所谓形式,就是指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等不同的上层建筑。梅林嚴重忽视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内容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形式上层建筑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上面我们也能看出恩格斯深刻认识到重点放在了作为基础的经济内容上,而忽视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中众多观点中的一个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更需要对唯物史观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特点。马克思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预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但是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提早着重强调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我们不能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简单化,而是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复杂性,即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过去的思想家哲学家总是认为自身产生的观点理论都是从自己的思维中得来的,或者从其他人或前人的思维中产生的,从来不知道推动他们的思想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什么。“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原因的发展被属于不同领域的外部事实所影响,只是长期以来外部事实充当了沉默的果实,所以会认为思维只是思维过程中的产物,所以我们没有跳出纯粹思维的范围只是停留在纯粹思维内。这种思维变成事实,消化了沉默的果实变为思维的果实。思维过程的果实是最顽强的事实,它忽视掉沉默果实即产生思维的物质基础,思想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存在,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它们相对独立的历史,这种思维方式带来了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宪法独立的历史、法律制度和任何领域的思想出现,都表现为相对独立的历史,这样就导致大多数人被这种独立历史的外表所蒙蔽。这些上层建筑的发展都有相对独立的历史,我们不能被独立历史的外表所迷惑。从路德和加尔文克服了天主教,黑格尔克服了费希特和康德,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间接地克服了立宪主义者孟德斯鸠,他们的“克服”主要表现为思维领域发展的新阶段但始终都没有越出思维的范围,也即只是神学、哲学、政治内部发展的一部分。它这说明上层建筑的发展有其独立的历史,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决定这些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样的话即便发展也是在思维领域发展的范围内。恩格斯列举的这些各个思想领域里的各种观点都具有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及不同宗教观点还有经济理论都需要社会存在的变革。
四、恩格斯明确社会生活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各种不同的意志及其“合力”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社会生活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在社会生活里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创造和发展了历史。历史创造的结果总是要从单个的意志中相互冲突从而产生出来的,社会生活有各种不同的意志,因而在此基础上会产生许多不同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条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就产生无数不相同的力量,就像不相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社会历史发展结果可以被看作不同作用的力所得的产物,即历史合力论。“合力”原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力学概念,也就是说,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与另一个力通过物体的运动单独作用一样,那么这个力最终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之间产生所谓的合力。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意志、想法、愿望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指其中的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都希望能够得到他的体质或者外部的,归根结底是指个人或社会性的经济状况,即都去追求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现实,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每个人总和的努力最终结果就是创造了历史,“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恰恰相反地是,每个意志对合力有着不同的贡献,所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力,促进了社会的历史的发展。
在历史合力论中,描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阶级斗争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了对社会历史的综合性彻底性科学性的理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存在中经济基础的细部比如贸易、金融等等,而且还可以看到了社会意识中上层建筑的细部如国家权力、法、宗教、哲学、艺术等。理解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明白社会发展中许多系统独立运动的同时也相互作用产生强大合力,推动社会历史一直向前。各种因素的历史协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但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在历史协同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归根结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不同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具体因素是不确定的。历史是由无数个不同的力所形成出来的平行四边形,且由此产生来的最终结果,恩格斯从历史的合力角度来分析未来社会的发展,且通过理论形态把它提到相应地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晚年发展了唯物史观。当今世界的进程有着复杂多变的矛盾与冲突,恩格斯所提出的历史合力理论让我们对于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新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恩格斯晚年的五封信促使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支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根本要求是:讲中国语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在总体上必须研究中国社会并以切中社会现实为鹄的。”所以,我们要坚持彻底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基础的思想,从中国社会实际物质条件和基本国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 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学习与探索杂志社,2016.11.
作者简介:李丹阳(1995- ),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