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业帮扶中心模式探索

2020-12-07王玉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摘 要:为了改善目前高校存在的大学生学业困难问题,文章以E高校的理工科学院为例,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发生学业困难的时段,而后分析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提出按照“需求收集—授课安排—课后反馈”的模式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学业帮扶,最后对这一模式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业困难;学业帮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校学业困难的学业帮扶也是思政工作的重难点,学业困难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承担着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1]。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开展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也提到,“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然而,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有较大差别,一部分大学生因无法适应产生了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情绪,如今作为伴随科技飞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导致他们学业问题的“致困因素”也出现了新情况。曾经单一授课式学业辅导的作用也日渐式微。相比高中,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对于低年级同学而言,往往面临着学习动力不足,课程难度大而厌学、怕学等不良情绪。对于学籍处理的同学而言,如若再未通过考试则可能面临退学的危险。学业困难学生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摆脱学业困境,学生出现学业困难有客观和主观双重因素,因此需要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部协同发力破解困境。本文旨在探索建立学业帮扶模式,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摆脱困扰,依靠朋辈帮扶优势发挥优秀学生带头引领作用。

一、学生发生学业困难时段

学业困难学生一般指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不能如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未修满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分,并因此而影响毕业,甚至影响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正常发展的大学生,它不涉及学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问题,是在学业上处于弱势的特殊学生群体[2]。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出自律性差、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从历届经验来看,学生主要有如下几个时间段易产生学业困难:

(一)刚入大学时产生学业困难

相比于高中“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大学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更强,要求更高的学习自主性,比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容易在课程初期出现不适应的状态,继而产生畏难心理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若后期未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厌学等不良情绪。

(二)考前发生的学业困难

大学的教育方式相比于高中也大有不同,大学阶段,老师不会在考前系統的整理考试重难点并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练习巩固,此时需要学生自己制定复习计划,合理的分配整个学期的时间。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由于之前学习基础不扎实,考试阶段复习难度大,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从而产生逃避心理,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复习。

二、学业困难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也日益复杂。笔者通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一部分学业困难学生的谈话了解,总结造成高校大学生学业苦难的原因主要有分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学习主动性不足

“我们高中老师说再辛苦一阵子,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受访者小W)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许多学生心中参加完高考就完成了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学生对大学课程的难度没有足够的认识,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上课听不懂但是做题用高中的方法也能做出来,但是稍微深入一点就不会了”(受访者小W)考上E高校的学生,高中普遍基础扎实,学期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产生懈怠,仅仅依靠高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进而导致大学学习能力下降。此外,从招生视角看,因报志愿动机、填报志愿被调剂的比例、招生类型差异也是造成本科生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3]。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受分数线、家长选择的影响所学的也并非是自己喜爱的专业,专业认同感低,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态度逃避懈怠,未及时调整造成学业困难。

2.学习能力欠佳

高中时的学习大多是指令性质的,而大学更强调老师的指导和引领,相应的,要求学生也应从他律转变为自律。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迈尔斯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做事的自信心”[4]。适应大学节奏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需要较长的周期,个别学生可能会持续大一整个学年,在这一阶段自我效能感会逐步下降,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有些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足,效率低下最终导致自信心受挫。此外,国家为了照顾教育资源欠佳的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政策,这些学生本身的基础较为薄弱,大学的课程难度大,学习起来较为吃力。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养成受家庭影响。有学者研究某二本院校学业困难学生发现,家庭教育功能的转移于弱化、功利化教育观的泛滥以及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是造成学生学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有些家长同孩子的想法一样,认为孩子到了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自己就“解放”了,从而忽视了对刚成年孩子的正向引导和管束,学生在学校缺乏监督就放任自流。有些家长不改变原有的“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从填报志愿到大学生活都有着较强的控制欲,学生容易产生倦怠、逆反心理等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

(三)学校因素

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而言,环境的影响时较大的,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带动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学习热情也会比较高。“我们宿舍都是学霸,本来我喜欢打游戏,后来寝室就我一个,他们都去上自习了,渐渐地我也跟他们一起看书了”(受访者小T)除了寝室环境外,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管理能力对学生学习态度也有影响。以科研为导向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使得大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有些教学质量不佳可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较为松散,与辅导员老师的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相应的监督,对于迟到旷课行为的惩罚力度小,导致学生学习懒散。

(四)社会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本科生已不再是曾经的“天之骄子”,本科学历也优势不再,部分学生就会认为学校里的知识不足以应对未来就业,于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活动上,耽误了学业。此外,随着市场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还有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应用不到工作岗位上从而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我听长辈们说学机械的女生很难就业,现在我们学的课程难度大,即使我学得好找工作的时候也挺难的吧。”(受访者小Z,女)不可否認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男生。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劣势地位也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期望。

从大环境看,各地区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使得学生基础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基本上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好,越往内陆城市英语水平呈下降趋势。来自港澳台地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内地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使得他们刚进入大学无从适应,往往需要一整学年的时间适应。

三、学业帮扶中心模式探索

基于以上对学生学业困难的分析,也为解决学生“有问题无处问”的难题,回应“多安排学霸答疑”的诉求,J学院探索建立基于朋辈帮扶模式的学业帮扶中心。旨在期中、期末针对性地安排补习科目,力求精准解决学习上的问题,降低不及格率,提高学业优秀率。将学习这一主题贯穿学期始末,从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积极好学的良好习惯,营造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

(一)学业帮扶中心可行性分析

1.J学院是典型的理工科学院,本科生四年需要修满164学分,学生日常课业压力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困难情况比文科生更为严重。J学院学生的课程难度大,挂科率、退学率普遍较高,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较高,鉴于此,开展学业帮扶显得尤为重要。

2.在人力支持方面,学业帮扶中心由学院层面统筹规划,一名辅导员专职专责,各年级辅导员积极配合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业困难同学上课。采取团队运作的方式,由学院学生会学创部参与学业帮扶中心组织运作,工作协力配合,确保有条不紊推进。物力支持方面,目前有可容纳30人左右的固定教室,多媒体设备齐全,满足小班教学的开展。除了物质层面的支持,在精神层面上举行学业帮扶中心“授课小老师”授聘仪式,鼓励越来越多的优秀同学加入到学业帮扶中心来。

(二)学业帮扶中心模式构建

学业帮扶中心模式目前按照“需求收集—授课安排—课后反馈”的研究思路进行。为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业帮扶中心会在考前一个月左右收集学生的补课需求,考前1-2周安排授课。目前学院共组织近20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固定授课团队,通过小班化教学、线上答疑与一对一帮扶三种形式,为有学业帮扶需求的同学集中授课和答疑解惑。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需求收集

学业帮扶中心主要针对学业困难同学,中心会在考前一个月左右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学习委员收集补课需求,内容包括需要补习的科目、知识点以及补课意向时间。同时各辅导员会询问本年级成绩优异的同学是否愿意担任课程小老师以及补课意向时间。学业帮扶中心的组织同学会课前对接小老师,他们的作用是:一、提前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二、解决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投影设备故障、教室临时变动等;三、维持课堂秩序,同时也将小老师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负责老师,及时处理。

(2)授课安排

根据前期收集的补课需求结合学生的考试时间,确定补课科目和时间,一般5人以上报名的科目就可安排授课,如若报名人数多,则会分批进行,保证授课效果,基本保持小班30人教学。普遍来看,大一补习的是学生反映难度较大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大二、大三则是根据报名情况安排科目。补习次数由负责老师与小老师沟通,上课前,需要小老师充分备课,授课内容需突出重点,讲解常考易错题型,合理控制时间和补课次数。开课前,中心的同学会组织现场签到,同时创建线上QQ或微信答疑群,方便课后交流。

(3)课后反馈

为了掌握授课效果,进一步完善工作,学业帮扶中心会在课后利用答疑群发放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将涉及到上课效果的部分反馈给授课小老师,提升上课质量。同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学生课后反馈,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指明方向。负责老师会在学生考试结束之后收集补课学生成绩,通过纵向比较分析学生成绩变化。

(三)初见成效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项目运作是否有效的显性指标。帮扶中心自2018年6月成立至今,共开设覆盖27门课程的50个教学班,累计授课近80次,授课总时长超过125小时,400多名同学从中获益。参加电子电工技术、机械原理、理论力学等6门课程补习的同学,期末通过率达100%。2018年第一学期高等数学(上)课程帮扶的同学期末考试平均分比期中提高近10分,考试通过率提升近25%,2018级整体不及格率相较于2017级同期下降了5%。

四、存在问题与反思

学业帮扶中心从开展至今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发现参加学业帮扶的一部分同学本身成绩优异,敢于发问善于研究,学习主动性强,而那些学业困难的同学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因此参加次数少,不愿意主动报名;其次,授课小老师自身成绩优异,可上课经验不足,会有讲课紧张、声音小等问题,影响上课效果,学生一旦觉得上课效果不佳,可能就不会继续参加下一次补课。为建立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路径:

(一)自愿与强制学习相结合

可以结合上学期考试成绩,班导师和辅导员在考后谈话时要求挂科的同学一定要参加学业帮扶。中心会给有学籍处理的同学安排一对一帮扶以及5-10人小班重点教学,在课程安排上适当增加补课次数,并在期中、期末安排补习,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对于报名却没有参加同学,各年级辅导员进行谈心谈话,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制定学习计划,了解情况后将谈话结果反馈给负责老师。鼓励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自愿报名参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于成绩优异的同学鼓励其加入授课小老师队伍。针对少数需要重点帮扶的学业困难学生,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厌学情绪。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的帮助形式,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二)线上与线下宣传相统一

为提高学业帮扶中心在学生中的知晓度和认可度,线下辅导员和班导师利用年级大会、班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在与家长沟通联系时告知家长监督孩子参加,从而形成家校共建的局面。班级内,学习委员在考前督促班内学业困难的同学参加补习。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年级QQ群、朋友圈等形式宣传,做好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将学习放在第一位,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能动性。

学业困难同学的困境不仅在于学习能力不足,更在于学习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不足。通过宣传与榜样引导能够初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动力,打破对一些课程的恐惧。同时,通过宣传动员可以初步建立小老师的责任心,明确小老师的职责,激发小老师的荣誉感。学业帮扶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帮扶,更是心理上的帮扶。

(三)反馈与交流学习相促进

针对小老师教学质量的问题,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中心会将收集到的课后评价反馈给小老师,小老师再次上课时可注意避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小老师互相听课,交流上课经验,从而提升课堂效果;二是从项目长效性和有效性来看,计划打造小老师课堂手册。从已运行的课程来看,学生需要补习的科目较为固定,针对基础薄弱的同学知识点和必考点也较为清晰。小老师本身也有考试压力,如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备课难免会打消参与热情,课堂手册类似于讲课大纲,可以快速让小老师回忆知识点,同时他也能展开发挥讲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学困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学业帮扶中心模式的探索最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从“学困生”到正常学习的状态。尽管“致困”因素是多样、复杂的,并且带有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但是归根结底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学业帮扶也是心理帮扶的过程,“学困生”大多沉迷于打游戏,感受不到现实世界的温暖,通过朋辈互助的形式,发挥榜样引领带头作用,将他们带到阳光下,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涛.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2] 劉晓芸,雪松.在校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增刊):171.

[3] 张新娟,彭军林.从招生工作视角探讨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途径[J].学生工作,2014(33):171-172.

[4]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0):58.

作者简介:王玉琳(1993.09- ),女,硕士,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以“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考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高校学生食品安全认知调查与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