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价值重新认识
2020-12-07黄伦
黄伦
摘 要: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最具活力、最具创意的一种文化,并随着时代改变而更加丰富与完善,而新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文化新要求,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文章对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对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价值阻滞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重新认识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讲话: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1]。而体育文化以独特的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功能不断提升,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体育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固有的魅力之一,其之所以令人向往,也有其表现形式的内力——体育精神所在,正是由于体育精神的存在,体育才能如此诱人,长盛不衰的发展至今[2]。在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融合下形成的中华体育文化具有显著的新时代特色,新时代体育文化特色是坚定体育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并以新时代思想为引领,推动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繁荣昌盛,促使各高校培养出新时代综合型优秀人才。
一、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特征
(一)新时代体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当前,中国体育文化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体育文化与魅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必定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盛宴。追根究底源自于中国体育文化--文化自信,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在新时代时期,应坚定不移的走体育文化自信道路,充分发掘与依靠自身优势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土人文、城市特色,以培育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特色。世界文明的足球城市利物浦,这里拥有世人皆知的利物浦和艾维顿足球俱乐部,无论专业足球队或是业余足球队都能吸引大批足球爱好者,其同名久负盛名的名校利物浦大学,创立了足球研究中心,开设了足球MBA,现足球已成为利物浦大学校园特色课程、其价值对足球产业的开创性研究,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自信是不可替代的。
(二)新时代体育文化创新
新时代文化创新其核心是思想创新与精神创新,始终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方向,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体育精神相融合,并不断发掘其内涵使之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与思想的新内容,使得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中国高校体育文化发展须依靠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精神,当代大学生以自信、敢想敢为、思维活跃、顽强拼搏为特性,其特性是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基础。新时代,高校承载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要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中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本校特色体育文化活动,借鉴与吸收其他院校的优势体育文化,开展多项竞技体育活动,从而加速其心智、人格与思想社会化进程,促使学生保持年轻的心态、意识到创新能够摆脱陈腐思想束缚,培养其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与创新精神。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阻滞因素
(一)高校体育文化精神之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缺失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处主导地位,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当前,高校的校运会、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等相关体育文化活动“重形式、轻精神”建设,“一时热”现象极其明显,其动机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而活动,也或者是为了运动选材参与高一级别体育赛事,而导致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其中的不计其数,因此剥夺了许多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及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权利。再者,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上,教师没有积极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仍旧以重视技能学习,忽视体育文化素养、体育精神建设,学生看不到体育潜在力量与魅力,内心对高尚、深层次的文化活动情感体验不强烈,并不能将体育技能与理论升华至体育精神,自然而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观念,更谈不上提升拼搏、竞争、进取、创新的体育精神,也不能促进体育精神内化成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二)高校体育文化底蕴不足、特色不明显
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和教育是低层次的、没有生命力的[4]。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加注重院校规模和发展速度,缺乏稳固的文化根基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定位不准,缺乏文化个性,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盲目效仿其他院校体育文化,建设者对体育文化项目本身没有透彻深入研究,没有结合学校人文、历史背景综合考虑其合理性与实效性,凭空架起,导致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体育精神脱节。对于体育特色文化项目的打造缺乏坚持与耐心,多半特色项目若在短期看不到效果,常以半途而废告终,没有充分发掘自身传统优势项目,没有充分利用已沉淀的文化底蕴,缺乏创新创意的新时代管理思维模式,往往默守陈规、循规蹈矩,导致体育文化特色不明显。
(三)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基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而物质文化建设的深度决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度。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教育经费投入是前提保障。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对物质文化产生更高要求与更高标准,简单的打打球,跑跑步已不能满足其体育欲望,而健身房、形体房、舞蹈房等功能齐全的体育设施才能充分刺激其对体育文化的向往。面对这一需求,各个高校在体育经费上的投入经常捉襟见肘,难以应对体育场馆及专用功能室的建设。即便有高校能达到标准,由于场馆使用申请手续、流程繁琐,且大部分场馆只针对特定少数人开放,导致各个高校出现场馆利用率低及开放时间短现象,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深度不够、相对薄弱。
三、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途径
(一)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内涵价值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建設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非常直观并极具感染力的层面,整齐的体育器材、功能齐全的场馆、惟妙惟肖的体育健将雕塑、令人警醒的标识语等一系列物质文化建设都将时刻影响到学生行为与意识。首先,加大教育经费中的体育经费的支出是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标准与质量;面向全校、全社会开放,采用会员制度,提高场馆及器材的利用率并延长场馆开放时间;各高校应将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之中,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建设折射出的实践层面表现为体育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体育规章制度制定、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训练与竞赛实施、体育社团与协会活动开展,可促使大学生将其内化为体育认知、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习惯,致使形成自我的内部驱动力、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高尚情操,进一步升华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进而实现最终的知行统一。
(二)狠抓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体育文化自信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占主导低位,高校体育文化须高度重视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其必然会超越体育本身的实践行为而上升为体育的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为首要任务,并深刻认同体育文化价值将影响校园文化发展方向;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之成为身心、内外兼修新时代人才;不断吸纳社会体育精神文化之精华,并不断加以改进与升华,形成高校体育文化的精髓;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必须展现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态势,要展现出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来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根本[5]。将文化自信的理念向渗透到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断按照新时代的要求磨合整合,最终探索出在不同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佳途径,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6]。
(三)挖掘高校体育文化底蕴,创新体育文化品牌
没有文化底蕴的管理和教育是低层次的、没有生命力的。挖掘高校体育文化底蕴先从自身校园人文、历史资源开始,结合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并准确定位;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实抓物质文化建设,以人文环境陶冶大学校园;始终保留传统优势特色,引进并逐步自主打造原创品牌;效仿国内外顶尖高校之间的对抗赛,国内著名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赛艇对抗赛实际上是效仿世界闻名的英国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并加以创新。如美国高校篮球联赛(NCAA)杜克大学与北卡大学,两校之间的比赛能让全国上下感同身受这超越体育本身的体育文化带来的强大力量,增进文化交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传统校园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体育、体育艺术相结合、相融通,持续推进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育行为习惯、体育观念的认可度与接受度,加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营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特色、体育文化文化品牌。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的其显著特征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其灵魂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高校作为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内涵价值;狠抓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体育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体育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创新体育文化品牌;促进民族传统精神并与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得以发扬与继承。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奋斗的方向,高校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新面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网,2017-1-3.
[2] 陈国华.文化强国背景下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4] 马春燕.挖掘文化底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宁夏教育,2016(6).
[5] 马卫东,张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3).
[6] 林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