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和实现路向
2020-12-07李晓石婧
李晓 石婧
摘 要:独立学院是兼备公办高校资质和民营投资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产物。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普通高校共有的特质,又有其特殊办学模式所决定的个性特征。文章尝试以主体间性为探索视角,在梳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校、学生层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和创新教育理念三方面预设了发展路向,以期为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参照。
关键词:主体间性;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因为研究的视角不同,所以观点各异。同时,研究与考察的对象亦更多关照普通高校,而淡化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假以“主体间性”的视角考察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全面落实由思政课到课程思政的必然,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体系的丰富。
一、主体间性的由来及其教育价值
(一)主体间性的由来
“主体间性”是西方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提出基于近现代以来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哲学应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二元对立思维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人类征服客观世界的哲学基础。胡塞尔认为要使人类彻底走出生存危机,必须克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他我”的概论,从认识论上把“主体间性”看成是一种认识上的“共同(通)性”。海德格尔从本体论上将“主体间性”看成是人与人因“共在”而结成的在世方式。哈贝马斯将哲学反思引入社会分析中,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的角度认为主体间性是对解读活动中读者与作者之间交互作用的肯定,即主体之间的“视域融合”。这些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主-客”二分模式而转入“主-主”模式,为现今主体间性研究勾画了基本框架。
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正由传统“单子式”的教育模式向主体间性的“复式”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被证实引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始出现,并在教学中不断被采用。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把师生作为双主体,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活动等作为共同客体,而形成相互交融的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主体间性理论关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成为突围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困顿与疑惑的一条希望之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与研究将成为今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二)实施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辨析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确保教师和学生双受益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发展。
(1)构建“师生双赢”的教学目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存在于主体间的交往形式,主要是表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相互尊重、平等交往、互相沟通等方式来提升人的道德思想和价值理念。基于此种模式,教学中时刻贯穿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教育者也会端正教学态度。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主体时应该完成的任务。课前,教师依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学生完成本课的预习并查阅资料,准备课堂中讨论的内容。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后教師主要进行总结和完善,避免出现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局面。学生则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发表观点,同时记录别人的观点,并勇于提出疑问。课后,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其他活动场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避免伤害事故出现。同学则需花时间整理课中的知识点,避免知识遗忘。通过此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幸福感,也增强了学生受益良多的获得感,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联系。
(2)全面提升学生自我竞争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高校更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创造,敢于动手实践,能够实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目标。因此,高校会加强大学生团体组织建设,让其在允许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和创造性,举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活动、讲座和论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
为拓宽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和减轻公办院校的办学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不断创新,于1992年形成了由普通本科高校和社会各界组织联合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1999年,伴随高等教育扩招,其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于2003年4月教育部8号文件正式命名。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输送了大批新鲜血液,也为教育财政减轻了压力,对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如何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并在日趋严峻的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主要还是看独立学院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使之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1)社会层面。人处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其产生的思想、活动都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学生开展的,而学生也是构成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所以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会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21世纪后,动态的社会环境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这些因素我们是无法预料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始终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不断适应的场域。
(2)学校层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但由于以下原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了困境。1)独立学院成立及发展时间较短,其独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发展。2)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科建设和后勤基础设计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疏忽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3)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完整,教师大多来自母体高校,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难以达到要求。
(3)学生层面。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个性较强,生活水平较高,其自我约束能力也相对较差。与其上位“大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相对偏弱。在生活上,独立性相对较差,角色转换较慢。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思想上的认识偏差,认为与未来就业的关联不大,无形中造成思想被束缚的局面。由此对主体间性观照下的思想政教育提出了更为客观的需求,如更容易介入的“主—主”互动模式等。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提升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独立学院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爬梳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上,结合主体间性教育模式或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其思想政治教育。
(一)优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办学性质,所以要求教师要认真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设置,要与学生的成才成长相呼应。所以,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主体间性角度出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核心,规范、强化必修课建设。同时根据学院的现实要求和学生成长特点,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构建包含必修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师生双赢的局面。
(二)改革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
通过课程考核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课程考核的合理性关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与理解程度。“主体间性”视域下,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应该向为多元化、综合化方面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标准化、终结式考核方式所带来的“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具体做法则包括开卷、论文等多种手段代替单一的闭卷考试;可以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无论哪种形式,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表彰处罚等现实表现和社会实践也应纳入考量范围。
(三)创新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
教师是进行教育教學路上主导者,是学生思想培育,进而成为“又红又专”之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引路人。在“主体间性”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摒弃一言堂的局面,要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互动。确立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范式;同时也要加强网络教学,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主要还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居峰.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4:110.
[2] 张埔华.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4):81-84.
[3] 宋新霞.试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4(01):24-27.
[4] 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0(1).
[5]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2003.
[6] 杨倩倩.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7.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9(1).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主体间性视域下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究和实现路向》(2017SJBFDY821)。
作者简介:李晓(1974- ),女,回族,安徽亳州人,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石婧(1996- ),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