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优化措施 解决抗坏血酸前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020-12-07卢竹阳
卢竹阳
利用GB 5009.86-2016标准测定食品中抗坏血酸时,在前处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笔者針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措施,为抗坏血酸的检测提供一些参考。
一、前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配制流动相时,6.8g磷酸二氢钾和0.91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L(用磷酸调pH至2.5-2.8),产生很多泡沫,难定容。
2.对上述流动相(用A表示)进行抽滤脱气时,发现试剂很难过滤下来。
3.实验结束后,发现C18色谱柱出现堵塞现象。
二、优化措施
1.针对流动相产生很多泡沫难定容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在接近定容线的时候先让溶液静置一会儿,待泡沫渐渐消退后再缓慢加水定容。
2.针对抽滤流动相A时难过滤的问题,首先先确定滤膜选择是否正确,如果滤膜正确那就是流动相的问题。对于实验涉及到流动相A和流动相B,有时候会采取双通道按一定比例进行实验,也有时候会先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单通道(100%)进行实验,所以,既然抽滤流动相A时难抽滤,那可以按标准上A:甲醇(98:2)的比例,进行混合抽滤脱气,便会发现很容易抽滤下来。这时也需要注意应缓慢抽滤,减少泡沫的产生,结束时静置一会儿,待泡沫消掉。
3.关于色谱柱堵塞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流动相、固定相、样品。首先分析流动相。本次实验的色谱柱:Eclipse XDB-C18、粒径5μm、长度4.6×250mm,建议的pH范围:2.0-9.0,最高操作温度:60℃,新开启使用的色谱柱,100%甲醇激活,流动相均超声或抽滤脱气,现配现用,流动相的pH在2.5-2.8,柱温25℃,色谱柱使用条件符合要求,所以流动相导致色谱柱堵塞的可能性较小。
接下来分析固定相。生成硅胶材料的纯度、微量金属的含量、硅醇基的活性,都可能影响硅胶固定相的色谱行为。硅胶表面的硅醇基与碱性化合物反应可导致峰形拖尾和色谱分离度的损失。硅胶中含有的痕失量金属杂质,是引起色谱峰形拖尾和柱效损失的另一个因素。样品中的一些组分还会与固定相产生反应,特别是胺基柱表现最为明显,因为胺基易与醛、酮的羰基反应形成席夫(Schiff)碱而减少活性点,使样品的保留时间缩短。综合以上因素,都不会导致色谱柱堵塞,所以固定相导致色谱柱堵塞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分析样品。样品中含有一些对分析不利的物质,这些非目标物能够被检测器检测到而形成色谱峰、气泡、基线漂移或负峰。其中保留值弱的物质,一般能快速从色谱柱洗脱出来,对分析不产生干扰;中等保留强度的杂质能被缓慢冲洗出来,对分析产生一定干扰;强保留杂质通常难以被洗脱,多次上样后,聚集在柱头或色谱柱中,有的分析物甚至可能在通过色谱柱时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这些被吸附的杂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色谱柱堵塞。测定抗坏血酸的前处理过程中,涉及到主要试剂是偏磷酸溶液(200g/L、20 g/L),所以有可能是偏磷酸溶液引起了色谱柱的堵塞。为了防止其堵塞色谱柱,配制偏磷酸溶液时应快速搅拌,加速溶解,并对其进行抽滤脱气,可以减少检测干扰,更有效地分离,降低分析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