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驱动下主持人角色的创新与发展

2020-12-07华树凯

中国广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新与发展人工智能

华树凯

【摘要】本文从技术理性的视角出发,简要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主持人工作的赋能情况,包括克服人工缺憾、创新采编形式、丰富节目效果、打通反馈渠道等。提出主持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新思路,即主持人可将角色定位于“海量讯息”的把关者、新闻业态的全媒体人、融媒时代的新闻工匠。

【关键词】人工智能 AI 合成主播 主持人角色 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化媒体时代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等前沿技术的不断下沉,极大推动了传媒行业的边界融合和生态重构。从宏观角度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机器人写作、AI智能主播、屏幕交互等各类新鲜事物,正大量使用于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中,并持续为受众提供优质服务。因此,更多新闻活动也被置于智能化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从微观角度看,主持人、新闻记者等专业新闻工作者也应完成角色的创新和转变,从技术辅助中寻求新闻采编、传播形式的创新点,并逐步完成主持人、记者角色的重新定位。

本文基于技术理性,简要分析人工智能(AI)对主持人工作的赋能情况,为播音主持工作提出发展新方向,以期为推动智媒融合化进展、培养全能型主持人提供理论借鉴。

一、AI合成主播的缘起与萌发

AI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达特茅斯(Dartmouth)会议上提出的,它指的是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包括模拟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多个分支,是一个涵盖多学科的新兴事物。在技术应用方面,人工智能最先实现了对教育、医疗、农业、娱乐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赋能。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升级,人工智能顺利走进新闻传播业,为智能生产和传播新闻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智媒化”也成为预测媒体发展走向的关键词。例如,为丰富新闻传播渠道,百度推出AI开放平台,以把脉AI市场的最新动向,加强智能技术在社会观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无独有偶,腾讯也在不断扩大自身的AI版图,拟实现“技术+场景”的双向耦合,并创造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内的“ABC”技术布局。以此看来,“人工智能”作为时代新词汇,正在逐渐成为新闻行业的“老朋友”。AI主播的面世又一次掀起业界热潮,这也充分预示,主持人、记者等专业的新闻从业者也应顺势而变,在转型的发展大潮中扮演关键角色。

虚拟主播最早主要应用在网络游戏平台中,目的是为增强游戏效果,随后被逐步应用于新闻播报领域。2001年,英国首次在网络上推出虚拟主持人“安娜诺娃”,它也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虚拟主持人,虽然距离技术成熟仍有较大距离,但此后迅速引起世界范围内对AI主播这一形象的探索。国内媒体如新华社、南方财经于2017、2018年竞相推出虚拟主持人、虚拟主播等项目。其中,2018年11月7日,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①它以新华社真人主播为原型,并运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克服了过去虚拟主播“形似神不似”的缺陷,打造出与真人主播相似度极高的虚拟人物。此举在全球AI合成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取得智媒融合进程的新成就。在2020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又以此推出全球首个3D虚拟主播“新小微”,并赋予主播全新的播报功能,实现了产品的内部革新和全面升级。

二、AI合成主播对主持人工作的赋能

AI合成主播的出现,不仅可以延伸真人主播的播报技能,克服传统主持工作的缺憾,也在创新采编形式、丰富节目效果、实现智能问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对整个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产生深远影响。不难预测,一场新闻传播领域内的革新和转型正悄然而至。

(一)克服人工缺憾,完成永续播报

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都有其较长的成长历程,如他们需要在业务能力、形象气质等多方面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部分主持人又要兼顾后台工作,以保证节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高度发达的今天,“泛主持人化”現象逐渐为业界所重视。“泛主持人化”,即主持人的工作不再囿于传统的新闻播报和主持,而是参与到制作、编辑等多种类别的工作中。②但是,在满足受众审美的同时,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也为主持人本身带来诸多困扰。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言:“在尝试过做电视制作人后,发现自己余力不足,于是只得做‘减法,以专注打新闻这口深井。”而人工智能引导下的AI合成主播,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AI合成主播包含人脸识别、特征提取等多种技术,它可以在播报视觉上达到对真人主播动作和表情的高度仿真,只需人工输入文字便可做到自动准确播报。从第一代AI主播的问世,到如今3D版AI主播投入市场,它本身也在不断模仿真人的技能,使观众对这个数字主播毫无违和之感。此外,它还具有真人主播不具有的优势,如24小时永续播报、播报无差错等,可大大解放真人主播的劳动力。如此一来,传统主持人的台前任务也被选择性替代,可以专注投身于其他新闻工作。

(二)简化报道程序,创新采编形式

在许多新闻活动中,主持人所做的工作不仅是简单的播报,更需要调动思维和语言,将活动内容整合为完整的新闻讯息。具体来说,主持人要将客观事物的状态,内化于个人的意识和想法,同时要将这种思维想法外化为行为及语言,以完成语言表达。很多情形下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主持人在接收到外部信息后,需要快速启动内部思维活动,继而通过语言同步表达,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完成对现场的即时把控。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便可延伸人的思维和语言,将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转化为自动化工作,即直接在机器的“黑箱”中简化处理。不仅能克服信息“超载”的困扰,还能提升工作效率,出色完成任务。如在全国两会这种重要报道活动中,智能化手段更可凸显技术优势,为新闻赢得报道先机。其中,在2020年全国两会中,“3DAI合成主播”就将智能采编和播报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3D版智能主播功能丰富,并具备极强的可控性,在报道过程中,它可将线上线下统一整合,并通过多机位多景深,实现“端到端”的一体化工作,极大提高制播效率,完成采、编、播、审、存储的一站式服务。此外,自动写稿机器人还能将数据进行自动筛选、分类、输出,部分机器人甚至还拥有语音识别功能,通过算法等完成实时文本驱动,实现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生产。正如上海广播电视台技术运营中心副总工程师邵勇在2018年中国电视大会“人工智能与电视场景论坛”中所言:“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许多繁重的内容分析工作,可逐渐以大数据的形式被积累和使用。”

(三)突破主持风格,丰富节目效果

尽管主持人也在不断突破主持风格,但是市场饱和度逐渐升高,主持人的职业活动也因此受限,以传统主持人为中心的新闻节目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众多大型电视或网络节目也在饱受“叫好不叫座”的困扰。因此,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真人+AI”的主持模式也逐渐成为打破主持瓶颈、突破主持风格的有效手段。2016年,虚拟主播“绊爱”在YouTube上亮相,虽然是以二次元形象出道,但实现了整体播报质感与体验的升级,平台订阅数迅猛增加,虚拟主播摇身一变成为全民偶像。这是依靠真人主播无法实现的繁荣景象,也让市场嗅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9年12月,科大讯飞和合肥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国内首档由虚拟主播主持的新闻栏目《东方硅谷合肥高新》,视频在“央视频”“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播放,播放量持续走高,赢得众多网民的青睐,为此被称为是“最具影响力的融媒体产品”。

立足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的线上用户递增,各种以网络为主阵地的线上新闻服务更是接踵而至。如百度App推出“看听模式”,它可以自动为用户播报新闻,并有多种音色智能匹配,极大丰富了节目效果,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打通反馈渠道,实现智能问答

从信息接收层面来讲,受众的反应是保证新闻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数字化互动媒体时代,媒体也更加意识到受众存在的重要性。对此,智能主播的出现更是使受众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抬升。虽然智能主播的工作大多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但它特有的智能识别技术,可以使机器和现实融为一体,通过捕捉受众的反应,实现新闻传播和反馈的双向互动,并起到增强现实的作用。如北京虚实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其深度融合的技术优势,开发了多套虚拟主播产品。其中一款名为“AR Avatar主播”的产品,可以在3D全景交互的场景中与真人进行互动,还能根据粉丝要求任意变换背景和形象,无需真人介入,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全過程。

此外,在历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众多人工智能产品也在上演“神仙打架”,在智能互动的功能特性上持续深耕。如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的“媒体大脑”推出H5互动产品——“谁是最懂你的人大代表”就真正实现了可互动、可分享,用户上传照片即可获得心仪的回应。③而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的“3DAI主播”,更是可以自动调用知识库,并切换多个版本,即时回答受众问题。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主持人角色的创新与发展

(一)把脉社会动向,做海量讯息的“把关者”

AI主播一经问世,迅速打破社会、科技、新闻等领域的平静,特别是对从事专业新闻制作的新闻人来说,行业内形成一种将被技术取代的恐慌,甚至扬言已嗅到失业的危机。也如当年新媒体出现时有人扬言传统媒体必将灭亡一样,AI主播也不可避免地给传统新闻业带来敌意。

在“机器是否将取代人工”的问题上,一方面,人的主体性通常是无法被替代的。未来主持人更需要和新技术交好,在缓解高强度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专业主持人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传播上的能动性,弥补技术的简单化和机械化操作。如今年5月,一则名为“电台主播怒怼东风本田4S店经理”的事件冲上热搜。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电台主播怒怼无良商家,并主动联系多方涉事群体,对欺瞒消费者行为给予有力反击。既有效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对规范汽车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此看来,与智能主播相比,真人主持人是有思想的社会个体,并且拥有主观能动性。在复杂的主持活动中,即便节目的录制会有完善周密的策划和补救方案,但难免会有突发事件发生,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节目主持人,都需要具备极强的现场应变能力,在关键时刻掌控全局、处变不惊、化解危机。另一方面,在媒体环境高度开放的今天,新闻准入门槛越来越低,海量信息涌人大众视线,众多“流量新闻”也因此泛滥。面对各种新闻乱象,作为专业媒体人、主持人,更应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并常存批判精神,在把关社会信息、遏制新闻乱象中发挥中坚力量。

(二)打破业务边界,做新闻业态的“全媒体人”

如今,媒介技术升级换代,媒介融合发展进入关键期,全行业也在不断寻求推陈出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5G技术的登场,为主持人群体的职业转变带来颇多挑战和机遇。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曾指出:5G技术的到来让互联网进入了发展的“下半场”,社会连接的初步格局已完成构建,新旧媒体之间的“流量”之争也将得到有效解决。④

但是,专业主持人也正在面临亟待解决的痛点。不难看出,对于许多经验丰富的主持人来说,他们往往是伴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长起来的,与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高容量、高速率等特点相比,他们的编辑思路、编辑风格难免固化,新闻生产流程和组织结构也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此外,科技的推进也在不断改变受众的审美品位,简单的新闻报道已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单一的主持工作模式将越来越不适用于新闻报道,能否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平台、能否利用专业的新媒体技术打造全媒体新闻或许成为合格主持人的新标准。对此,主持人也要主动求变,逐渐打破边界、积极共融,准确定位主持角色,让优质的新闻适应数字程序的急速运行,做集采、写、编、播于一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统一的“全媒体人”。最终,在科技赋能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技术推动优质内容的全面传播,使自己的社会洞察力和调动素材的逻辑能力得到更好显现,以扮演好社会文明传承者的角色。

(三)培养创新思维,做融媒时代的“新闻工匠”

受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影响,受众在接收多样化节目信息的基础上,对主持人也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其中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思维方式。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应时代而变,应受众喜好而变,在俯瞰社会百态的基础上,以创新性思维继续打磨事实素材,做融媒时代的“新闻工匠”。

首先,主持人要创新工作模式。对于主持人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出镜播报和编辑排版,而是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完成对事件的数字化架构和全方位再现。特别是针对网络新闻的推广,应坚持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线上注重开发适宜移动终端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H5等多媒体产品,满足受众在视听方面的多维享受,并且利用各种超链接形式,服务新闻的详略匹配。在新闻上线后还可建立新闻讨论区,实时增开讨论话题,引起受众对新闻的热议,有效提升受众的社会参与度,增加其黏性。其次,在各种新媒体元素都在努力实现品牌化的同时,主持人也应顺势而为,创新角色定位,在把握市场先机的基础上,摆脱模式化思维,将自身定位成节目的独特要素。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正在加快这种格局的实现,为主持人带来颇具个人特色的高科技名片。如人民日报社主持人果欣禹,因其AI版孪生姐妹“果果”而被赋予强烈的个人风格,两位“果果”的风趣互动,更是让观众见证了科技和人文的完美融合。此外,“康小辉”“小小撒”等大批虚拟主播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为其原型赢得更多市场青睐。以此看来,优秀的新闻主持人是能够快速适应融媒体环境、充分融人新媒体思维并成为深度解读新闻传播规律的人才,而这一群体独有的素质魅力,也正在为主持人成为“新闻工匠”带来加分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的全面驱动下,新闻传播领域将是更加复杂和开放的新环境。作为专业的主持人,要在偌大的空间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尺度,在把脉社会动向、打破业务边界、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痛下功夫。此外,主持人也要坚守在长期新闻工作中所培养的优秀品格,并以开放的视角寻求角色的创新发展,用自身能力的提升带动整个传媒行业的良性运行。

猜你喜欢

创新与发展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