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新视角下的上海近郊型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

2020-12-07郑立南王云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园区人群

郑立南,王云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 风景园林系,上海 200240)

在新常态背景下,上海的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板块和产业集聚地,工业园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挑战。随着中心城区及城市拓展区内旧工业区更新的逐步进行,工业园区的更新转型开始向外围的近郊型工业园区推进[1-2]。以松江工业园区、青浦工业园区、嘉定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近郊型工业园区,纷纷进入“二次创业”的探索与实践时期,依托新城资源,走向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用地功能复合、生产生活便利的产城融合状态,因此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现有近郊型工业园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仍存在功能供给与服务需求不匹配、空间分配不平衡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企业服务驿站、产业社区花园、生活休闲游园3 类公共活动空间,以上海松江工业园区为典型案例,探索大数据支持下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方法。在工业园区尺度的空间规划设计中,传统方法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精确又宏观地掌握人们的空间使用需求,而大数据以其基于个体的数据来源,使得全面反映人群活动的行为特征和时空规律成为可能[3]。人群活动轨迹可粗分为移动和停驻2 种模式,可借助互联网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分析人流密度的实时分布情况[3-5],可借助兴趣点(POI)数据分析人群驻点聚集度[6-7]。

本文通过手机信令数据和POI 数据获取人群活力情况,结合问卷调查,深入剖析工业园区活动空间建设现状与人群需求。通过挖掘空间潜力,进行空间增补与分类。通过完善慢行系统,串联空间,构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

1 近郊型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诉求

上海近郊型工业园区在早期建设中,普遍存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略空间品质的现象,导致公共活动空间建设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边缘。本文研究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广场等活动场地,按位置分布可分为街旁、商业附属、居住区和滨水4 类。随着产城融合的不断推进,在近郊型工业园区内部,逐渐实现生产与其他城市功能整合,同时伴随公共空间结构的初步赋予。但作为空间存量地区,园区存在城市功能布局零散、服务覆盖不均等问题,导致现有的公共活动空间配置不充足、布局不合理、空间服务低效等。

现有公共活动空间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街道、社区层面[8-9],鲜有关注工业园区层面。由于不同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对象、需求与行为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难以照搬其他类别空间更新方式。本文以松江工业园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大数据支持下的人群活力调查,梳理近郊型工业园区转型下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诉求,提出企业服务驿站、产业社区花园、生活休闲游园3 类公共活动空间。

1.1 服务对象多元化

近郊型工业园区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服务化的转型进程中,不断增加高新技术就业岗位。园区的从业人口结构,从以生产型工人为主的单一群体,到以自主研发为导向的高端人才比例不断增加,呈现多元化、高端化趋势。目前,近郊型工业园区的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较低,高知识储备人员匮乏,如在松江工业园区,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7%,技术研发人员所占比例不足5%[10];在青浦工业园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为9.9%[11]。公共活动空间在满足生产型工人生活需求的同时,需考虑创新导向下高端人才的空间交往需求。在产城融合过程中,既要注重融入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又要考虑常住人群、周边居民、来访人员、游客等的需求。

1.2 游憩需求差异化

由于使用对象的特殊性,近郊型工业园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使用时间、游憩方式上具有独特性。从笔者获取的2018 年4 月11 日0:00—24:00 松江工业园区内上海移动用户产生的手机信令数据总量知,一天中人群数量大致呈双峰型波动(见图1)。白天使用人群多,夜晚使用人群少,潮汐式交通与夜晚“空城”现象突出。

图1 2018 年4 月11 日松江工业园区24 h 人数波动图Fig.1 24-hour population fluctuation of Shanghai Songjiang industrial park

对松江工业园区进行以职工为主的人群游憩需求问卷调查,共获得153 份有效问卷,结果如图2 所示。由图2 可知,职工工间休息时间以15~30 min和30~60 min 为主;出行以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常去的公共活动空间集中于街旁和居住区内;游憩方式主要为休憩、步行和闲谈。可见,人群对于空间便利可达有较高需求,且现有游憩方式较为单一。

1.3 存量空间待激活

近郊型工业园区正处于内涵式存量更新时期。在生产用地建设趋于饱和,而又有多种功能植入的情况下,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不完善和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日显突出。公共活动空间作为活力激发的有效手段,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深入挖掘并激活空间潜力,与周边环境联动,将交往、休憩、零售、生态、企业服务等多个功能交织,成为近郊型工业园区的更新诉求之一。

图2 人群游憩需求问卷调查结果Fig.2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recreational needs

2 近郊型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分类与网络构建

2.1 公共活动空间分类

针对上述更新诉求,综合考量工业园区人群需求、存量地区空间优化方式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态构成,提出将公共活动空间分为企业服务驿站、产业社区花园、生活休闲游园3类,以应对园区转型中的各种问题。

2.1.1 分类依据

服务人群需求。公共活动空间服务人群多样,在使用时段、使用时长和游憩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服务人群需求Table 1 Needs of service population

存量地区空间优化方式。面对园区建设饱和、用地紧张的现状,为遵循节约用地的经济性原则,拟利用道路附属绿地和开放建筑建前空间等,新增公共活动空间;对于可利用空间较小的地块,主要以驿站形式植入模式化、装配式的小型空间;对于现有资源较好的区域,通过空间整合,形成服务核心。

公共活动空间形态构成。均衡网络化的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点状、面状和线状空间协调发展。点状空间规模较小,独立分散于园区内。面状空间规模较大,由多个空间集聚而成,是景观风貌展示与活动集合的主要场所。线状空间是串联空间与组织功能的有效媒介。

2.1.2 分类特征

企业服务驿站采用小型构筑物与园艺化种植结合的方式设置,有低造价、强实施和高渗透的特点,旨在为园区职工就近提供工间休憩空间。根据其规模和功能可分为一级企业服务驿站和二级企业服务驿站2 类。

产业社区花园通过导入游憩功能,设置企业展示设施和企业服务中心建筑,改善场地单一的使用功能和景观风貌,塑造活力多元的创新集聚空间,为园区职工、常住人群、周边居民和游客等提供综合性服务。

生活休闲游园主要为居民提供户外生活体验、健身和休憩场所,促进邻里交往,使居民生活精致舒适。

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与标准,结合现状,确定空间规模。依据园区从业人员出行方式与工间休憩时间,确定服务范围为步行舒适的300 m,适宜非机动车到达的900 m,以及中间值600 m,3 类公共活动空间分类特征见表2。

3 类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导入多元功能,激发空间活力,与周边资源共享共融,满足人群的多元使用需求。遵循存量更新中的经济性原则,将零星用地设置为小规模空间是园区转型发展背景下,助力空间更新的有效手段。

表2 公共活动空间分类特征Table 2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activity space

2.2 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

2.2.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以下3 类:(1)基础数据,通过OpenStreetMap 网站获取路网数据,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公共活动空间的位置数据,经由ArcGIS 系统录入和处理。(2)手机信令数据,2018 年4 月11 日松江工业园区移动用户24 h 产生的数据。将数据可视化,对不同时间节点的人流分布密度进行动态监测,记录人群时空分布的一般规律。(3)POI 数据,通过Python 语言编译,经百度地图Web 服务API 提供的HTTPS 接口,获得POI 数据。数据包含商业消费和房地产两类,其中商业消费的POI 包括购物、美食、丽人、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生活服务等设施;房地产的POI 包括写字楼、住宅区和宿舍等。

2.2.2 构建路径

在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中,采用由大数据支持,多种分析手段结合的技术途径。在宏观层面,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分析人群流动的时空分布,以POI数据反映休闲消费、商务办公、居住等停驻活动的空间分布。在微观层面,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人群游憩需求。通过公共活动空间可达性分析和道路整合度分析,了解空间构建情况。在满足人群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现状梳理与空间潜力挖掘,进行空间增补与分类。通过完善慢行系统,联系公共活动节点,构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见图3)。

图3 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方法和路径Fig.3 Methods and paths of public activity space network construction

3 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的应用

3.1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典型案例

作为典型的近郊型工业园区,上海松江工业园区于1992 年启动建设,2013 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57.77 km2,由中部园区、东部园区、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4 个板块构成(见图4)。为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高地,不断推进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园区通过零星用地的“针灸式”更新,构建企业社区,完善园区功能。

图4 松江工业园区区位Fig.4 Location of Songjiang industrial park

本文以松江工业园区中部园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中部园区西至沪松路,南至南乐路,东至曹农路,北至G60 沪杭高速,面积9.94 km2。

3.2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现状

通过实地勘查和统计,现有公共活动空间共19处,按分布位置可分为街旁、商业附属、居住区和滨水4 类,其中,街旁公共活动空间4 处,商业附属公共活动空间6 处,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4 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5 处(见图5)。

图5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分布Fig.5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public activity space

公共活动空间主要集中于园区的西部和东部。点状分布的街旁、商业附属以及居住区公共活动空间,与线状分布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孤立发展,总体呈现联系不紧密的点轴模式,影响了空间的系统性和均衡性。

3.2.1 空间可达性分析

空间可达性反映人群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利用GIS 绘图和TransCAD 软件,以空间主要出入口和道路为轴线,进行基于路径的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步行舒适可达的300,600 和900 m 作为阻抗距离,确定从空间某点出发至目的地不同距离的服务范围(见图6)。图中颜色越深表示到达该区域所需时间越长。

图6 现状公共活动空间可达性分析Fig.6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current public activity space

由图6 可知,现有空间服务范围覆盖率约为50%,呈现中部园区的中部与周边差异明显,300 m步行到达的范围较小,且主要集中于西部与东部。

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活动空间,部分厂区门口出现员工在休息时间就地而坐、卡车司机在工作间隙无处可去的现象(见图7)。

图7 员工无处休息现象Fig.7 Employees have no place to rest

3.2.2 道路整合度分析

整合度(integration)表示一个空间与网络中其他空间的离散或聚合程度。道路的整合度越高,吸引人群到达的潜力越大(见图8)。通过Depthmap 软件对园区现状道路进行整合度分析,图8 中,暖色表示整合度高,冷色表示整合度低。将园区道路整合度与空间可达性分析叠加,发现园区中部道路整合度高,但几乎没有公共空间。依据空间句法原理,中部道路可达性高,能吸引更多人群到达,但园区的现状是仅满足了车辆的快速通行,无可供人群休憩的停驻空间。松卫北路、美能达路东段和荣乐东路中段整合度较高,并且公共空间较多,具有较大使用潜力。

图8 道路整合度分析Fig.8 Integration analysis of roads

3.2.3 功能与设施现状

对19 个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功能与设施调查。园区内仅10%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5 种以上配套设施,能够承载行走、观看、停驻、交谈、运动、就餐等活动。如松港大厦公共活动空间的道路、座椅、环卫设施和亭廊等设施完善,植物种类丰富,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协调,结构层次多样,四季景观良好(见图9)。

园区内32%的公共活动空间缺少设施配备,无法开展活动。如洞泾港沿岸公共活动空间的开发程度低,呈现滨水绿化结合道路设置的简单形态(见图10)。

图9 松港大厦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现状Fig.9 Public activity space construction of Songgang Building

图10 洞泾港沿岸公共活动空间建设现状Fig.10 Public activity space construction of Dongjing Port

综上可知,现有的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存在供需矛盾、体系缺失、设施缺乏和功能单一等问题。

3.3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人群活力分析

3.3.1 人群流动时空分布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对2018 年4 月11 日人群在24 h 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为保证数据的代表性,选取工作日的6:00—20:00,以2 h 为间隔,共8 个时间段收集人群位置空间信息。将数据录入ArcGIS系统,进行核密度分析,形成人流分布热力图(见图11),用于观察人群在24 h 的流动模式。由图11 可知,园区南部和东部始终保持较高的人流强度。园区中部,即工厂集中区,人流强度随时间发生较明显变化。早上,人流流向园区中部,中午,人流由工作区向松卫北路、荣乐东路西段为主的商业集聚区流动,下午,人流重新流向园区中部,晚上,人流则流向居住区和园区外。

图11 6:00—20:00 共8 个时间段的人群流动时空分布热力图Fig.11 Thermal diagram of flow distribution

3.3.2 人群驻点聚集度

人群驻点聚集度通过停驻空间的数量与分布反映。POI 数据包含各类城市资源与设施的属性与位置信息,因此以其来反映人群驻点聚集度。本文爬取的POI 数据包括休闲消费、居住和商务办公3 类,前两者指园区内除工作场所外,人群集聚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后者多聚集研发、管理和销售等工作人群,对于交流活动有较高需求。

对POI 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见图12),由图12 可知,颜色越接近深红色代表POI 数量越多,聚集度越高。休闲消费类在园区各处均有分布,集聚较多且形成商业中心的有松卫北路北端与中端、荣乐东路西段以及茸江路路段。商务办公类集中于园区中部,少量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居住类主要集中于园区东部,西部临近居住区,中部散布少量宿舍与公寓。若某区域人群驻点活跃度较高,则说明其吸引力较高,适宜布置公共活动空间。

图12 POI 数据核密度分析Fig.12 Core density analysis of POI data

3.4 上海松江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网络构建

3.4.1 空间增补

公共活动空间体系构建应从人本视角出发,改变均匀分布的传统做法。结合实际人群活力需求,在现有建设可达范围之外的区域,通过挖掘空间潜力,“见缝插针”利用零星用地,增补微型公共空间。

首先,基于前文对园区进行人流时空分布分析,选取可能发生游憩行为的时间点,包括上下班和工间休憩时间。将其与休闲消费、商务办公和居住3 类POI 分布相结合,在活力集聚处,初步增补公共空间点位。

其次,由于园区建设较为饱和,考虑存量更新中的经济性原则,在初步增补后,通过现场勘查,进行位置校核。优先依托道路绿地、闲置空地和开放建筑附属用地等低效使用空间,建设公共活动空间。

最后,对新构建的空间分布网络进行可达性分析。由图13 可知,适宜步行(300 m)可达范围基本覆盖整个园区。

3.4.2 分类空间布局

根据空间位置、周边资源、规模、主要使用人群等特征,赋予公共活动空间企业服务一级驿站、企业服务二级驿站、产业社区花园和生活休闲游园(见图14),进行差异化功能导入与设施配备。

企业服务驿站(包括企业服务一级驿站和企业服务二级驿站)规模较小,主要导入休憩、康体健身和自助零售功能;产业社区花园导入游憩、康体健身、餐饮、园区展示和交通疏散等综合性功能;生活休闲游园主要导入游憩、康体健身和亲子互动等功能。相应的配套设施清单见表3。

图13 公共活动空间增补流程Fig.13 Public activity space supplement process

图14 公共活动空间分类Fig.14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activity space

表3 公共活动空间配套设施清单Table 3 List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for public activity space

3.4.3 慢行系统优化

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园区人员出行以非机动车为主,因此慢行系统构建以骑行道为主,依托现有道路空间及滨水空间进行完善。通过对道路整合度、道路两侧绿带资源、周边用地性质、道路两侧公共活动空间数量和规模的综合考量,选取荣乐东路、联阳路、松卫北路、沪松路、俞塘路、盛明河以及南乐路部分路段进行慢行改造。针对原本以机动车通勤为主的交通,进行生活化和人性化改造,有机串联并激活破碎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服务空间与需求人群间建立便捷联系,最终构建共享、便捷的公共活动空间网络(见图15)。

4 讨论与展望

图15 公共活动空间网络Fig.15 Public activity space network

在人本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现有职工的游憩需求,以及未来不断引进的创新型人才的交往需求,是处于转型升级、创新突破时期的工业园区关注的重点之一。提出了企业服务驿站、产业社区花园、生活休闲游园3 类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差异化功能导入和设施配置,服务不同人群,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通过分析大数据支持下的人群活力对传统数据采集方式进行补充,将关注点从物质空间形态本体拓展到人群行为空间,为找寻园区人群活力集聚规律,发掘资源潜力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微型触媒的方式植入公共活动空间,为空间潜力赋予多元功能,并通过慢行系统的有机串联,促进空间的开放、共享和可达。通过公共活动空间网络的构建,实现对近郊型工业园区在存量更新下的小规模、渐进式空间集约利用,产城融合进程中的功能多元共享,人性化理念中的差异供给和生活化引导;实现园区空间的整体提升,可为其他工业园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借鉴。

未来将在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品质的提升和优化进行深层次探讨,更好地助力工业园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转型。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园区人群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向台资台企抛出“橄榄枝”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