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大学“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2020-12-07陈红叶路胜利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通识应用型育人

冯 军,陈红叶,路胜利

(浙江科技学院 a.院长办公室;b.教务处,杭州 310023)

通识教育起始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到近现代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理念,自进入中国起就受到了许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它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向,另一方面是由于通识教育中对“全人”[1]的培养理念符合近代中国大学培养“通才”的教育传统。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曾经存在占主导地位的单一的“专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在人文社科、艺术素养等方面有所缺失,而通识教育恰恰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与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理论需求,因此通识教育迅速由一个“域外”的理念转变为高等教育内化的共生需求。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后,中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态度从观望到普遍接受,实践上从照搬国外做法到探索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定位和人才培育目标的多种模式,管理上从行政命令式发展成教学共同体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2],体系上从单纯的“教学”体系演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在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的背景下,应用型教育成为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选择。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训练,更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但应用型人才并不是只懂技术的专才,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公民意识、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科学素养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因此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3]。相比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教育目标仍偏向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理念不明确、体系不完善。如何解决这些不足,探索建立适应应用型教育需要的、具有应用型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与架构,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为此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1 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应用型大学大都是21世纪初以来设立的,以地方高校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作用[4],开始设立通识课程、加强师资培养、关注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但地方应用型大学一直以来强调技术型、实务型人才的培养,对通识课程的作用和目标缺乏深入的研究,更缺少先进的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缺少整体规划,缺少清晰的教育理念来贯穿和整合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形成合力。授课方式基本上采取灌输式知识教学,许多教师基于扩大知识面之类的思维模式开展教学。课程内容上涉及面较窄,视野不宽,对异域文化和历史涉及不够深,对本国的文化与历史缺乏系统认知[5]。具体表现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课程内涵不深入;通识课程系统化、体系化不够,除数理、英语、信息技术外,真正培养“全人”的通识课程仅占课程总学分的5%~8%,缺乏美育、劳动教育类课程;学校和教师开设课程随意,学生选修课程缺乏规划引导;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不够,“水课”多而“金课”少,缺乏形成性评价和质量监控。

2)通识教育师资不充足。应用型大学大都面临几乎所有教师未受过良好通识教育的难题;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多是单打独斗,团队化建设不够;缺少名师名课,课堂教学活力不足。

3)通识教育与多元平台融合不紧密。通识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融合度不高。

4)通识教育特色不鲜明。应用型大学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区别不明显,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尤其与培养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诚信品质等方面的结合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吉本斯对知识生产模式的划分[6]中,应用型高校偏向于模式Ⅱ,即基于应用情境的,跨学科、跨行业的,更强调研究结果的绩效和社会作用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相比综合性大学,中国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大都建校时间短,缺乏大学精神的传承;规模较小,育人场域更为有限;人才培养主要立足地方,更需回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重视专业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的习得。由于应用型大学专业教育的任务较重,要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强、集成度高,故而应用型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当基于应用型知识生产模式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路径和育人特色,解决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理论框架下,专业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止于专业教育,更不是低水平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通专融合要构建的是交叉复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架构体系。

二是能力塑造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内容安排上,既要关注学生核心素质的养成,又要满足学生特色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两者的关系是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多元立体维度的制度延续,是应用型人才的本质属性,包含了应用实践、持续发展、社会责任、跨文化交流等基本特征。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育人的贯通。在时空场域中,课堂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外育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课外育人填补了课堂教学的缺口和空白,将人才培养延伸至课堂之外的“生活世界”。

四是课程建设与教师能力的提升。在内涵发展层面,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交互影响。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在课程建设方面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模块化程度,并为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与科研提供“试验场”和“动力源”。同时,高素质的通识教师队伍建设对通识课程建设和育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浙科院的解决路径——“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

浙科院面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锚定“应用型”办学,凸显“国际化”办学特色,吸收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自身特色的“六化”育人模式[7],着力打造具有浙江“三地一窗口”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以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优、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五结合培养模式、三核心培养体系、三延伸育人平台”(以下简称“五三三”)的通识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以“五结合”培养模式为支撑,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贯穿全体学生的培养过程,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以“三体系”为核心,搭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通识教育培养基础,突出“诚信教育”和“双创教育”两个切入点;以“三平台”为延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球胜任力等,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图1 浙科院“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Fig.1 “533”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in ZUST

3.1 构建“五结合”通识教育模式

“五结合”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通识教育的全覆盖,即覆盖全体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来华留学生;覆盖全部培养过程,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做到教学不断线;覆盖全体教师,每位教师都有进行通识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五结合:

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通识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设定一定的学分比例。通专融合以实现学术上的融通、能力与素质上的汇通和人格上的通达。

二是课堂教学与书院指导相结合。凸显书院制培养特色,填补课堂教学缺口,在课外学习、生活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上实现育人。

三是教师讲授与经典阅读相结合。精选中西方经典作品,落实阅读效果,提升学生哲学思辨能力。

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行合一,使通识教育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五是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增强课程实效。

3.2 构建三大通识教育体系

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突出通识课程、诚信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三大通识教育体系。

一是“2+X”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一是公共通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构建,开设思想政治(思政)类、数理类、外语类、信息类等十大类专业发展必须及统一要求的课程,并针对课程和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分层或分类教学;其二是核心通识,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升,在国际交流、创新创业、体育健康等九大领域中努力打造核心通识课程,促进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三是X通识,围绕应用型人才的个性特色发展,构筑诸如特色班、学分制社团、经典阅读等各类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活动,满足不同人才成长的需求。

二是“三位一体”诚信教育体系。学校全面开展以学术诚信为主的诚信教育与实践,创新诚信教育的理念、形式与管理,构建了融诚信教育教学机制、诚信实践检验机制、诚信制度保障机制为一体的“三位一体”诚信教育体系。诚信教育覆盖全校学生,每年约8万人次学生参加诚信考试,2018年以来颁发“学术诚信荣誉证书”7 410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162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融“兴趣激发、专业结合、创新驱动、实战助阵、文化支撑”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项目—创业实践—产业园—社会”逐步推进的创业实践模式。根据对经济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实施“1625”创新创业教育行动计划。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使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等,保证6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发掘并保障20%有创业特质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毕业五年内力争5%的学生能在自己创办的企业就业。

3.3 打造三个育人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校搭建了三个育人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艺术教育中心为根基,开展全校性素质教育。深化以百门课程选修、百名教授讲座、百篇名著通读、百部名片观看、百首名曲欣赏为重点的文化素质教育“五百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提升办学的文化品位。邀请了一大批海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共赴“浙江人文大讲堂小和山讲堂”,开设“了解西方、放眼世界”系列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流动开放的文化江河中浸润,多方吸取各种营养,健康成长成才。

二是文化育人平台。一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校院联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各学院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出了一大批思想内涵丰富、品味高雅、艺术性强的文化精品。二要大力推行学分制社团改革。创新理念实施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推进社团课程和专业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

三是国际交流平台。学校一直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以培养具备“CCTV”——comprehension(国际理解力)、competitiveness(国际竞争力)、trans-culture(跨文化交流)、vision(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强化“规模与质量并重、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合作教学和合作科研并重”的举措。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人员互派、文化交流、管理渗透,营造国际化育人氛围。

4 举措与成效

在“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架构下,模块化建设通识课程,打造精品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升育人效果;落实多元平台,营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国际范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识教育持续近二十年,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逐年提升。

4.1 举 措

4.1.1 模块化建设通识课程,打造精品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必修课程分成10类,约60学分,占总学分的1/3,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83%;选修课程(核心通识课程)按学科归属分为9个课程群,共10学分,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17%。近年来学校鼓励开设了近200门可选修的通识课程,并设立通识课程建设专项,面向校内外学习者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扩大课程受益面。

4.1.2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示范效应

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在思政教育覆盖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立项、建设、验收,评选优秀案例,举办沙龙、工作坊展示课程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效,形成示范效应。每个专业(含大类)开设专业导论课、新生研讨课,注重通专融合,采用多人分段讲授的方式,将学科发展中的社会、科学、人文精神等因素融合。

4.1.3 落实多元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班建设,现有各类特色班20个,年均2 000人参与;加强社团和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立项30多个学分制社团,实施第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基于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进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开展“一院一品”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国际交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12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达150余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能力。

4.2 成 效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位居全省同类本科院校前列,出国率、读研率、考上公务员率、从事基层项目率、自主创业率等五项指标,已超过15%;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针对毕业生调查的数据显示,浙科院就业率、对就业求职服务的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毕业生人均起薪水平和三年后薪资水平等13项调查指标远高于平均水平,在全省36所同类本科院校中排名均进入前十,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四年稳步提升。此外,还出现了全国十大服装设计师、浙江工匠、企业高管等一批杰出校友。

5 结 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新工业革命提速,新经济发展加快,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高素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首先要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对人才的长期性影响,应用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不仅仅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也不仅仅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而是在融通教育理念下,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构建应用型大学通识教育新范式,建设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融合信息技术建立通识课程新标准;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形式;在办学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开展校地、校际和校企合作,充实学生的课外时间,建立多元化沉浸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政教育新平台。为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知识基础和场景基础,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人生场景的切换,在变化多端的世界中保持定力,看清本质。

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收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关自身发展和来自第三方评价的正面反馈,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应用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实践中,浙科院一方面搭建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平台,另一方面逐步打造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群,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浙科院构建的“五三三”通识教育体系重在理念的提升、课程内涵的建设及资源的整合,对其他同类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通识应用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