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德者必养其心
——浅论后进生转化工作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后进生德育工作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925)

引言

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是必要的,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了有效的转化后进生,促使后进生不断提高德育水平,需要重视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本文基于工作实践,以后进生为主,积极探索了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效率的具体途径。

一、身正示范,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相较于用语言进行道德概念的灌输,教育工作者通过日常的真实言行来渗透品德教育更为可行。教育者可在潜移默化中与受教群体形成互动实现教育的目的,让教育对象通过自主感受来完成人格品质的修炼和完善。教育工作者也需格外注重“身教”的作用,注意将理论融于行为中,从而树立鲜活的教育典范。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自身的言行对教育对象产生引导作用,在举止、态度等方面让教育对象清晰感受到应遵循的行为标准,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此外,教育工作者在穿着方面也要做好无形的引导,塑造朴素大方、整齐干净的形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理念的科学程度也会影响德育效果,尤其对后进生群体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的选择,更能影响班主任开展德育的最终效果。一般后进生的表现状态较为被动,能够投入到知识获取过程中的精力有限,因此知识储备相对不足,成绩不佳。对此教育工作者如果表现出厌恶、训诫的态度,便会使后进生形成抗拒和敌对情绪。因此教师应尽量采取温和的沟通方式,联系后进生的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教育渗透,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温暖,从而在情感角度主动认同和接受教师的引导。小学班主任不仅是一线教育工作的实施人员,更是教育对象的朋友和亲人,以平等的角度传达德育理念和内容,更能对后进生改善品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建立制度,规范行为,促使德育工作有效开展

对小学阶段受教群体开展德育工作,需以明确的制度作为规范和衡量行为的标准。班主任应依据班级的特征制定适用性更强的规范制度,并将其作为学生约束和管理自身行为的标准。制度中应有行为规范的量化规定内容,这样可更为明确地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由行为到思想的转变提升。第一,班主任需根据德育的阶段性要求和班级呈现的实际特点进行行为规范的制定,要求班级全员严格遵守,积极将行为标准体现到行动中。第二,规范制度中既要有表彰的部分,也要有惩罚的条款。如班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都能按照制度规范约束行为,表现较好,此时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奖励和表彰;如果出现迟到、未完成作业等行为,也要按照制度进行惩罚,以便让受教群体意识到制度的不可侵犯性。尤其后进生对自己的行为管理能力不强,更应引导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内容约束行为,逐渐改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第三,制度一旦建立,便是所有学生共同遵守的准则。班主任不应以个人喜好和先进、后进的差别而区别处理行为错误,这样的班级制度才能让人信服。第四,班级管理还可发动学生的自身力量,在学生群体中培养行为端正、思想积极的个体作为榜样,引导受教群体共同改善与提升品质水平,以更为规范化的行为参与学习实践。

三、丰富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在对教育对象开展德育工作之余,还需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的力量进行自我影响和完善,参照行为规范的要求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风气,实现班级整体行为水平的提升。教育工作者可挖掘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通过设立德育相关岗位、职务等方式,为受教群体互相监督提示创造机会,通过学生间的讲解、劝诫等方式提升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品质。此外,班主任还可根据阶段性德育工作目标和受教群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主题活动,从而实现德育渗透。如父亲节、母亲节等临近,可引导教育对象开展“尽孝”的主题活动;或者依托劳动节、国庆节等具有德育价值的节日,开展相应主题的德育活动。通过不同主题的品德教育,使受教群体产生相应的道德和情感方面的认知,从而优化品质教育的效果。

四、用关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德育教育效率

首先,班主任要克服自身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认知差距,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理解和分析他们的思想,即使是后进生出现了行为差错,也要以平和的心态先行了解事情的原委,再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如果不深入了解情况而采取直接、粗暴的处理方式,只能使后进生产生更强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育工作者后续的德育引导。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教育对象充分的肯定和信心,相信其能够表现出最佳的状态,并时刻以鼓励态度辅助后进生以足够的勇气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品质和行为的转变提升。

最后,要注意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后进生的心理往往更为敏感多疑,即使教师采取正常的训诫和惩罚措施,他们也容易产生自卑或者逆反的情绪。因此对于后进生的道德培育工作,更应深入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深处,充分理解他们行为的初衷,有针对性地进行逐步引导,使之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和关爱,从而在情感上接受教育,转变以往的行为偏差。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以公正的态度处理德育问题,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完成说教,那么不但不能实现后进生的行为改善,还会造成自己与后进生难以改善的交流僵局,成为后续教育工作的阻碍。

五、创新德育形式,开展家校共育

小学阶段教育对象对问题理解和行为约束的能力均未达到理想水平,因此班主任需通过不断创新的形式和途径渗透德育工作。第一,德育主要依托“言传”手段,在营造特定氛围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的内容,即对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要求通过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其顺利理解其中的含义。但需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应在表述中尽量增加趣味性,从而吸引教育对象将精力投入其中。具体来说,可引用名人故事、视频讲解等方式灵活渗透德育内容,让教育对象在活跃的氛围下接受德育。第二,要在德育与实际活动之间建立对应联系。德育并不只是口号和概念,更应是渗透于行为中的指导方针。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开展契合阶段性德育内容的主题活动,让教育对象在活动中深入感受德育的含义,并对表现突出的教育个体提出表扬,树立行为典范。

同时,班主任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专业性,联合家长的力量共同营造健康的德育环境。家长对子女的德育影响往往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如果家长的交流方式平等、和蔼,处理问题的态度平和端正,那么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形成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反之家庭环境失衡,则孩子的心理便会向负面方向发展。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引导家长意识到自身对子女德育的重要影响,有意识营造更为健康的家庭环境,辅助教育机构提升德育效果。

此外,班主任还应联合家长形成统一的德育标准,双方互相配合营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教师要鼓励家长与自己共同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教师的权威形象,从而进一步深化提升德育工作效果。家长也要在能够参与的范围内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无处不在,不会因为走出校园而缺乏监督和管制,而应一如既往坚持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行为中,从而形成自发的行为习惯。尤其针对后进生的家庭管理,家长更应与教育机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针对后进生的具体行为问题逐一进行引导和改善,形成双重的教育力量,为其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创建健康的教育空间。

结束语

总之,在有效的开展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是衡量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效率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班主任来说,要重视提高后进生转化能力,要加强对于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因此,需要班主任深入教育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德育培养途径。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后进生德育工作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后进生转化工作策略谈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