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在非洲地区传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0-12-07康永超陈红

魅力中国 2020年17期
关键词:非洲地区中非中华文化

康永超 陈红

(1.2.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著名学者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29-130.]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设立,语言传播的同时势必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截止2020 年4 月,中国在非洲地区共设立61 所孔子学院,48 所孔子课堂,分布于46 个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及其产品在非洲传播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成效。“H·拉斯韦尔(1948)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到了文化传播的5W 模式”,本文也将依托本理论分析非洲地区中华文化传播面临的一些困境。

一、主要问题

(一)Who——传播者

传播者数量少,能力有限。传播者是交流的起点和重要中心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中华文化在非洲传播的主体传播者还在于当地孔子学院、课堂、中资企业等。

首先,自2005 年12 月内罗毕设立非洲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历经十五年的发展,孔子学院已经覆盖超过2/3 的国家和地区。但多数孔子学院主体业务还停留在语言教学、汉语考试领域,文化推介水平有限。其次,从孔子学院数量来看,黄长彬(2020)的统计指出:“全球孔子学院平均分布数量为3.73 所,而非洲地区仅1.37 所。”再次,孔子学院合作机构多分布于所在国的首都、经济中心城市,集中度较高,如肯尼亚、南非等,孔子学院数量超过2 所,基本集中于发达城市,高密度的分布。

(二)What——传播内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精彩纷呈,但实际传播中,受到目的国国情、社会、经济条件等影响,传播内容呈现单一化、陈旧化、主体化特点。

以坦桑尼亚为例,当地有中国影视作品,但品类多限于中国功夫电影,如:成龙、李小龙系列影片,偶有中国歌曲;孔子学院定期会举办中华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书法、剪纸作品展、美食展等体验活动;教学中,也会有文化因素导入或者开设专业文化课程。与歌德学院、英国语言文化协会等从传播文化理念,再到传播语言的路径相异,孔子学院在非洲虽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其主体仍旧是语言教学机构,对于中华文化、中华形象的塑造功能发挥功能相对较小。

此外,中华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文化活动内容多依据机构现有资源确定,对于受众的心理期许考虑不足,实际传播效果一般。

(三)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一方面,中华文化在非洲地区传播媒介有限。文化在传播中得以流传,传播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非洲国家多存在被殖民的历史,西方文化在当地影响较大,中国主流媒体也往往被贴上有色标签,且政府层面的宣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传播力量有限。日常活动仅限于部分付费媒体,当地主流媒体报道较少,对于偏远地区来说,中华元素、汉语甚至还是天方夜谭。

(四)To Whom &With What Effect——受众与传播效果

受众少,效果欠佳。前面提到中华文化在非洲传播依托于孔子学院、中资企业等。从孔子学院层面看,各类课程的主要面向群体是合作国的发达城市、首都地区大中小院校,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教育资源更是极度匮乏,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鸿沟,实际传播效力有限。从中资企业看,其对中华文化有的传播具有双面性,既有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精神的传递,个别企业员工铺张浪费也给员工树立了负面形象,甚至招致伤害;另外,中资企业的受众范围、能力有限,多数仅限于成年男子。

二、对策

(一)强化师资,扩展主体

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作用往往润物无声,而优质教学需要培育优良师资、人才。对外教师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养对文化传播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传播者,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还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敏感度与意识,要提升自我的知识储备,多读书、多学习,加强对非洲文化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学中有富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重视中非文化差异,有效提高文化教学的能力。

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中华文化传播主体的本土化,为当地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多到到中国游学、参加项目的机会,让他们从主观层面认识真实的中国,进而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传播。汉语教师在非洲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培育本土化人才,促使传播主体实现本土化转向,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二)转变传播方式,扩大范围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手段多种多样。在对非文化传播媒介有限的情况下,首先,我国应该在与中非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前提下,努力通过非洲当地的媒体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内容更要结合时代发展、非洲本地文化等,做到新颖化、多样化,从而帮助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实的中国,而不仅仅是“Kungfu”,“Panda”。

其次,可以发挥非洲地区电台广播的优势,设立中文FM 频道,播放中文歌曲、汉语学习小建议等节目,为无法到校集中汉语学习的人,提供方便。当然,也可以建立Facebook、Instagram 账户,做好日常推送与维护,给广大非洲民众提供喜闻乐见的中文内容。

最后,无论借助哪种传播媒介,我们必须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中非文化在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方面存有鸿沟,因此,需要考虑接受者的内容需求,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调研,为文化内容的甄选提供支撑,也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效果助力。

(三)增强个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论是驻非教师、学生、企业员工,还是在非华人华侨,都应该牢固树立个人的责任与使命感,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责任,维护好我国形象。离开中国本土,你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中国形象就在哪里。虽然,在非洲讲好中国故事任重道远,但每一位在非的中国人时刻不忘爱国主义精神,改变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形成一股合力,对于中国形象塑造,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势必不容小觑。

(四)有效沟通,和谐共处

中非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新时代背景下两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中非交流合作更是迈上新台阶。

虽然中非之间在许多领域存有差距,但中国对非洲地区的情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增加中非领导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互动,坦诚交流,也会为中非各项合作创设友好环境。

其次,倡导加强两国的文化合作形式创新,除了文化互访以外,可以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的学术论坛,加强两地高校合作、学习。

最后,非洲各地区的孔子学院课堂、中资企业、各类组织等应加强彼此间的互动合作,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为深化中非文化合作、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形象塑造共谋新道路。

三、结语

当前,中华文化在非洲地区的传播主要依托于语言教学、中资企业等,虽然存在传播主体数量有限、传播途径单一、传播内容陈旧等问题,但中华文化传播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

提升中华文化在非洲的地区传播的质量,需要在充分了解当地民众文化产品需求的前提下,转变传播方式,扩展传播主体,增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内容;更需要每一位驻非人民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形象;还需要中非领导人之间增强沟通与交流,深化合作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为中非友谊注入强劲能量。

猜你喜欢

非洲地区中非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中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实践分析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龙狮共舞”,中非合作开启新篇章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红岩杰狮首批50辆重卡出口非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