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020-12-07王世杰
王世杰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水产工作站,云南 红河州 661000)
一、生态养殖技术简述
为了使水产养殖业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应加强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这是因为生态养殖技术能够利用无污染饵料的使用、以及改善水质环境等办法,使水产养殖的产出产品具有天然、绿色的特点。目前,我国水产养殖还在普遍地应用传统养殖技术,生态养殖先进技术的推广程度还较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整体的水产养殖质量水平的提升是较慢的,缺乏生态养殖技术的支持,我国水产养殖户在水产品养殖的管理上、以及防污染、防虫害的治理上的处理是存在不足的。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由于人工粗糙处理较多,因而在对水体环境调控、饲料使用、药物使用等方面很可能缺乏科学性和精准性。而生态养殖技术则要优于传统养殖技术,其在苗种选择、水体环境调控、饲料使用、药物使用方面均遵循国家统一标准,并能够严格地进行管理,科学地进行养殖。例如:在苗种选择上,生态养殖技术会对苗种进行严格筛选,除了要选择产量高、效益好的水产品种,还要选择健康且抗病性强的苗种;在水体环境调控上,生态养殖技术对水质有动态监测的处理,能够及时发现苗种养殖水质的相关参数是否正常,并在水质不合规时立刻进行清洁、加注新水、加注水质改良剂、增氧等干预,来调控水质环境以保持其稳定在健康值;在饲料使用上,饲料选择与配比、科学投喂(投喂时间、数量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在药物使用上,病因调查、合理规范用药也严格遵照养殖管理规范和国家标准执行。总体而言,生态养殖技术能够对水产养殖实现科学管理、科学养殖,能够有效提升水产养殖产品质量。
二、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一)构建生态水产养殖系统
生态养殖技术应用的理念在于科学地为水产养殖基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循环系统,这个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可以维持生态系统内生态链的良性发展。在此过程中,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在构建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果蔬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中做出了尝试,这个技术的应用模式表现为:在天然水源(大江、大湖、大海等)和水库的边缘区域养殖鱼,在向内地的土地上养殖畜禽,同时在坡地上养殖果蔬植被,以此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圈。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水产、畜禽和植物相结合能够实现一个有机的生态循环,即水产、畜禽生物输出的二氧化碳能够被植物所吸收,继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水产、畜禽生物提供供给,同时,植物能够分解水产、畜禽生物的排泄物,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因而可见,立体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实现能量(包括排泄物)的循环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上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多元化的养殖模式也使当地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促进当地实现循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水产养殖环境调控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要保证生态水产产品的质量,就要对养殖水生物的水体环境进行动态的调控。保证水体环境的氧气、温度等处于稳定、健康的状态。其中,在开展氧气控制工作时,对于增氧机的使用应看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当地水源丰富、水质良好,那么增氧机的配备可以相应地减少,而一般在夜间使用增氧机的情况就较多,因为夜间植物的光合作用弱,水产生物需要氧气补充,同时水中有机物也需要氧化分解;对于温度调控,不同深度的水温不同,水温分层现象对水产生物养殖的影响极大。水温调控需要根据水体环境的实时情况而定,例如:淡水养殖,冬季需利用一些热源(温泉水、锅炉加热等热源方式)进行升温处理;夏季的露天养殖池就需要利用定期加注深井地下水的方式进行降温处理。
(三)优化生态病害防控工作
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水体生物形成病害影响的有害物进行预防和控制,此时,应用生态防控技术,以生态养殖的思路去利用生态循环、生态平衡的方式去防控水产生物感染病害是目前较先进的防控措施。其中,可以通过水产生物与植物共生共养的方式去保持水体生态平衡,以此来降低水产生物发病的可能。而药物使用就要尽量减少,以防止经常性使用药物而使病害物产生抗体,从而降低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在此时,就可以通过对有益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来进行生态病害防控工作,有益微生物制剂的使用会使水体中产生更多的有益物生物,而具有无污染和无残留特征的有益微生物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水产生物的生长,加快新陈代谢,更重要是有益微生物能够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有益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使水体中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为了生长相互竞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有害微生物的生长。
三、结论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较传统的养殖技术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经济性的优势,因而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仍以传统方式进行水产养殖的基地构建生态水产养殖系统,同时鼓励水产养殖行业在调控水体环境和病害防控工作上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新理念、新技术在水产养殖上的优势,并不断地扩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