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元素 气象万千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之美
2020-12-07李娟
李娟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6)
一、方寸之间别有洞天
借用《辞海》里关于形式与内涵之间辩证关系的描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妙理之用为扶其体,则为道也”。笔者也认为优秀的作品应犹如形而上是不能离开形而下而独立存在的。一幅篆刻作品如果没有弄清楚样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亦即直觉样式何以表达抽象内涵,抽象内涵如何被赋予直觉样式,再美也是有所缺之处。
篆刻是“藉印章的形式,以篆书入印,用刀刻锲……”篆刻的过程虽然很辛苦,笔者却在无意间对这个刻印章的事儿发生了兴趣。印章布局中字形排列的基本原则是从上到下,从右向左排列,按照印文字数将印面平均分割,每字各占一份。遇到字形为单数时,则根据笔画的繁简作适当的扩张或压缩处理,以使印面整体达到基本均衡的效果。当印文字形笔画繁简悬殊时,不宜再平均分配位置,而应该让笔画繁多的占地大些。一般遵循均衡对称的原则,遇到字形笔画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则需运用穿插挪让的方式使之达到匀称效果。
带着这个思路笔者把微信的头像LOGO也设计成一枚印章,元素仅用文字,别无他形。LOGO《娟涓美踪》寓意解析,笔者名字有“娟”,平日多数精力放在美术教研活动上面,工作区域东西跨距60多公里,各项工作的开展让我深感“在路上”是啥滋味……由衷地期待每一次精心设计的美术教研活动都开展得都完美,所有参与的师生都能留下美好的踪迹。中间特意加了一个三点水的“涓”也是期待自己能够上善若水,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之下塑造健康和良好的身心。这个三点水中的意象之“水”,也有两种类型,流动水和静止水。
二、一两拨千斤,极“简”主意
伟大的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方法贡献是采用“记号”概念,是“双面性心理实体”,其革命性的作用是摆脱了传统表达记号与代表事物之间复杂的认识论纠葛,为意义研究开辟了科学精确而又便于操作的手段方法。索绪尔的“记号——能指——所指”三项式关系和相应概念为我们篆刻等视觉作品关于“样式”和“内涵”的研究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工具。
感怀得教,区域内有幸请到篆刻专家庞根泽的老师来指导,他在示范冲刀法和切刀法之后,布置的任务是命题创作一枚印章,题目为《天下为公》,要求如下:1.文字选择,可以是大篆,甲骨文、简帛文,古匋文、古币文、古玺文、小篆、秦篆(石侧、诏版)、秦汉金文、鸟虫篆等。2.选字要领:精,雅,新。笔者与所有的学员开始用笔在纸上设计方案,有的设计得很快,有的左思右想慢慢的琢磨之。半小时过去了,设计快的学员已经开始篆刻了,经过大半天的功夫同学们的作品有了进展,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印章习作。肥皂、橡皮章、泥刻、竹刻、印石刻等多中材质别具一格,进行之中趣味性与实用性兼而有之。
由于这次全部学员都是在校美术教师,并非全是书法专业,有的是研究工笔花鸟、有的是油画、有的是水墨山水、还有的是设计专业……这枚命题印章创作可谓百花齐放、五花八门,然而正值网络信息的时代,学员们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方式却是非常灵活,很快就能相互学会“《印冢》、《书法字典网》和《书法大字典》”的使用方法。《天下为公》之印,有朱纹,有白文,有汉印、有各种篆文、还有甲骨文……有的把《天下为公》四个字都设计成繁体大篆,有的是在字典上查到的甲骨文,还有的直接把古匋文体设计成画的样式,庞老师巡回指导中一边猜字,一边给大家建议。忽然他惊喜的发现一枚印章,赞赏的举起来,放在实物投影给大家观看。大声说,快来“看”:我特别喜欢这个“公”的设计,下半部分直接概括成一个三角形,很有意思,右下部分留白也很巧妙,这样的概括法有着极“简”主意的美感。
三、文字文创,意义之树
“看”(鉴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看见≠看懂,看的能力≠看懂的能力,看懂≠看好。能够“看”,却未必能够保证“看得懂,看得好。看得好才有可能上演“从眼睛直达心灵”的动人一幕。“看”的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开发着学生的智慧,与生活所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篆刻技能技巧的培养的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看”的能力,也有事半功倍,异曲同工之妙。
汉字不仅是我国优秀文化弘扬传承的载体,其本身就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具有易识、易读、易记和举一反三等多种优越性。因此丢掉汉字,无疑就是丢掉中华优秀文化,丢掉中华民族的国魂。执着与此,笔者走进成都的宽窄巷子,调研中对各小店铺的门牌匾额中篆刻文化发生了兴趣,不得不敬佩人们的文字内涵创意。有的方寸之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诸如“尘外”、“初见”、“而已”、“片断”、“见山”。还有些是按照文字的谐音取名,比如红枣铺命名“枣想见你”,糖果店铺命名为“采甘”、特色小吃店命名为“碗来小吃”既能表达与店主再次“往来”的热情用意,又巧妙表征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可谓提纲挈领。
四、结语
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阐述了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四个特性,这些特性也是相铺相成的。例如我们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