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2020-12-07徐华珍
徐华珍
(贵州晟泰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引言:
自然资源虽然是可更新的资源,但就目前开发程度来看,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人类索取的速度[1]。因此过度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使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环境也在随之恶化。水土保持是现阶段解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其作为一种高效的生态服务系统,对于恢复健康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意义[2]。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最大化的利用水土保持工程备受关注。
一、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
(一)涵养水源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但目前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无论降水还是流水,都能被树木通过土壤吸收水分并利用。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能够加强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3]。相同面积的裸地与林地相比较,林地至少可以多储存3000m3的水资源。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暴雨时,水流通过森林地表会大幅降低其流动的速度,使水流缓慢的进入溪流,能有效的减少洪水量;在枯水的季节,又能给河流带来些许的流量,能起到调节流域水量的作用。
(二)改善土质
通过建立方地高垅、造防护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而且落叶等枯落物在腐烂之后被土地吸收成为树木的养料,有效的增加了土壤的养分,改善了土壤质量。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坏,有效的控制了水土流失现象,也改善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流失的问题[4]。
二、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也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流失面积较大,且在不同的地质地区都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我国已对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了全方面的预防及治理,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不可控的问题。如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的生态恢复工程项目,通过人工制造表土、恢复植被的方法,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明显的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
(二)水土流失防治不完善
某些建设项目有涉及到水土保持的问题,建设单位会安排相关部门对水土保持的管理方案进行审核与检查。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建设单位为获取更多的利润,不顾建设质量,甚至不惜降低工程成本,忽略管理水土保持的工作,进而导致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频繁发生,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理说我国政府应该针对此问题,给人民一些补偿,但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所以无力承担这部分的经济补偿责任。
三、提出水土保持的针对性策略
(一)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
做水土保持的工作联系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只有善于利用工程建设或非工程建设并综合水土保持工作以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增强抵抗风险能力,才能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的质量。还要懂得利用大自然具有自我修复的优势,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需要强化治理水土流失的手段,对水土保持的工程建设进行加强,实行工程建设责任制度,以来确保工程建设联系水土保持工作。我国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做到监督管理、防治水土流失工作、行政执法等的结合。
(二)增强水土保持的研究力度
我国需要加大有关水土保持的研究力度,也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为更好的深入研究,需要从区域、气候、土壤的影响等这几个方面下手,以综合治理的形式维护生态系统,从而避免农田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此外,我国可以向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先进水土保持的科学理念,并联系国情,研发出一套本土化水土保持的方法。
(三)树立全社会水土保持的意识
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不仅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展开水土保持的工作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还需要全社会的资金支持,方便我国政府综合这些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上。因此,只有提高人民水土保的意识,才能更好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进度。此外,环保教育从小抓起,让孩子还有人民认识到水土保持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益处,确保人民树立和提高水土保持的意识。
(四)加强政府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要将水土保持的监督、治理工作融入到城市管理当中。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导致了城市的水土流失现象愈发严重,过度的开采林业、矿业,违规的建筑工程,随意排放的工业污水、垃圾等都对城市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时,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特点,以预防为主并结合监管的力量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对于违规工程、随意排放污水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坚决惩治;对于人们的生活垃圾采取有效的分类,回收可利用资源,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打造出一个绿色生态城市。对于城市中贫瘠的土地,要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种植生存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植被,以此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长久以往就可以改善土地贫瘠的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也关乎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处。必须建立一个有效、全方面的生态保持管理体系,并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以此来恢复生态环境,优化人们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