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提琴情感体验及其教学效果提升路径

2020-12-07王振东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提琴教学效果情感

◎王振东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礼记·乐记》中生动记载说明了情感体验与音乐的关系,强调只有情与声达成和谐统一,音与心才能高度契合。但长期以来,由于小提琴演奏本身具有难度。加之教师在开展小提琴教学时更侧重技巧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小提琴学习时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情”“声”脱节,学生无法从情感角度理解小提琴音乐的实质,出现被动学习情况。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小提琴课程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采取有效对策落实情感教育,进而突破原有教学模式,实现小提琴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一、情感体验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注重学生在小提琴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小提琴曲目的理解,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参透小提琴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小提琴音乐素养。同时,它有利于学生乐曲演奏水平的提升,学生能够在良好情绪表达以及实现的基础上演奏小提琴曲目。

其次,有效的情感体验,能够实现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情感的传递。学生能够实现和小提琴本身的情感、小提琴曲目的情感以及自我情感的融合,进而将情感更为具体的传递给观众,让受众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

其三,情感教学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其开展在高中小提琴教学中一方面符合音乐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能够让音乐课堂因情而感动,从而提高小提琴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落实情感教育,深化情感体验——小提琴教学效果提升路径

(一)创新教学理念,安排情感体验课程

小提琴教学的核心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以练习为主,另一部分以情感体验为主。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把握小提琴教学的内涵与实质。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在小提琴教学课堂的重要性,在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即“技能至上”“练习为主”等,同时安排对应的情感体验课程,从课时准备上为落实小提琴情感教育工作提供支撑。这样能够从教师态度上强化学生态度,从而为后续的深层情感教学做好准备。

(二)构建新型课堂,优化情感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教师要想深化情感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敢于创新,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模仿式”音乐教学模式。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无论从乐谱讲解还是从旋律理解,亦或者是演奏练习,都应当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在尊重学生个人体验以及小提琴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创新教学。

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根据小提琴演奏曲目创设对应的模拟情境或视频情境,让学生在感官刺激下走入小提琴曲目,充分体验情感;再如教师在讲解作品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引思”,让学生进行曲目情感理解,这都能够丰富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也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到位。

(三)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曲目背景知识

为了真正的理解小提琴曲目,实现情感体验。高中音乐教师就要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延伸拓展教学课堂,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情感等多个角度带领学生去剖析曲目。

如在学习《渔舟唱晚》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其创作背景。该首曲目是根据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渔舟唱晚”四个字提出。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晚景之中,忙碌渔舟归家的画面。

(四)实施生活教学,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音乐是抽象的语言,情感也是抽象的语言,但是作品却是活生生的演奏对象。”或许有许多学生认为,直接从情感角度和音乐角度去理解小提琴音乐作品,很难把握其中的复杂情感,甚至会产生理解上的偏颇。

因此,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理解转移到直接的生活体验中。将音乐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去看待音乐作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要采取有效对策优化小提琴音乐教学课堂的多个环节,落实必要的情感教育,以多途径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小提琴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感知情的同时表达情,这样才能够参透小提琴艺术实质,实现音乐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小提琴教学效果情感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Pear Concert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