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淇河文化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0-12-07

魅力中国 2020年34期
关键词:鹤壁鹤壁市大运河

(鹤壁市艺术研究所,河南 鹤壁 458030)

已有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禀赋:鹤壁枢纽地位突出,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和郑济高铁等均在鹤壁境内交汇,紧邻规划建设中的豫东北支线机场,为沿线地区深化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鹤壁是殷商和卫国故都京畿所在地,史前文化大赉店遗址等遍布,大运河遗址、鹿台遗址等底蕴厚重。淇河是河南最具特色的生态河、文化河、诗河和历史长河。鹤壁市近年来积极构筑对外开放平台,国家级生态、文明、园林和卫生城市创建取得累累硕果,文化建设日新月异,浚县古城初具规模,浚县正月古庙会、中原文博会、樱花节会、中国诗会等异彩纷呈,沿淇河文化经济带和美丽乡村带建设斐然可观,全域文化旅游迅速推进。

一、建设淇河文化经济带

(一)何谓淇河文化经济带

淇河文化经济带是指鹤壁境内沿淇河83 公里,以河道为主轴,沿两岸呈“非”字型布局,融文化、经济、生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区位交通最优、自然条件最好、文化基础最强、人口密度最大、发展前景最广的特色区域板块,面积约527 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近四分之一,是我市立足“大文化”格局,创新打造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轴心和增长极。之所以选择沿淇河打造文化经济带,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立足于淇河比较优势。淇河是鹤壁人民的母亲河,源自山西陵川县,经新乡辉县、安阳林州市,从莽莽太行蜿蜒穿过,全长165 公里,至鹤壁境内逐渐由山区、丘陵向平原流入卫河,是全市赖以生存的水源;淇河是一条历史长河,7000 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期的花窝、刘庄、大赉店、辛村等古文化遗址遍布沿岸,商卫时期还是京畿之河;淇河是一条文化长河,《诗经》中有39 首直接描绘了淇河两岸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目前留存历朝历代吟咏淇河的诗歌数以万计,铸就了“诗意淇河”品牌;淇河是一条生态长河,沿岸植被良好、生物多样,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是华北地区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在省环保厅公布的省辖市60 条城市河流水质状况13 次季度排名中,淇河12 次排名第一、至今十连冠。二是立足于文化发展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建设淇河文化经济带,就是要把淇河的故事讲好,以淇河文化为龙头,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文化发展新亮点,提高鹤壁文化软实力,构筑宝贵精神财富。三是立足于转型升级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鹤壁是一座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环保要求的不断趋紧,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索转型发展和新的出路。我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之城、活力特色之城、幸福和谐之城”的奋斗目标,建设淇河文化经济带,是打造品质“三城”的具体体现。

(二)淇河文化经济带后续建设思路和原则

树立增强一个战略意识。淇河文化经济带建设是鹤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淇河、卫河“V 型” 轴线辐射鹤壁全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关键“一撇”,努力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V 型)轴线三组团”大格局,以卫河和淇河形成“V 型”主轴线,建设两条通航黄金河道--卫河(永济渠)民俗文化带和淇河(商卫)文化经济带;三个城区组团:浚县古城、淇县朝歌古城、新区文化创意之都。

突出三个“可持续”。持续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传承创新发展,着力强化引领。持续坚持以产业为核心,融合深度发展,着力富民强市。持续坚持以生态为保障,统筹保护开发,着力打造品牌[1]。

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全力推进实施淇河下游通航。一旦通航,全盘皆活。努力使之成为连接鹤壁新区和滑县、浚县等的水上要道和内陆河运小型文化旅游观光样板线路。

(三)淇河文化经济带的光辉前景

淇水碧玉万古流,百里画卷绽新姿。十年来,我市已初步建成“淇河文化经济带”,总投资百亿之巨,下一步概算投资70 亿元。要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河南省规划建设盘子,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来自鹤壁市的经验范例。以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引,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抓住新时代赋予的机遇,立足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南段豫北最重要节点城市,借助现有的两处世界遗产(大运河浚滑段和隋唐黎阳仓)和一处世界遗产后备遗产点(淇河枋城堰遗址),扩建“淇(河)卫(河)文化生态旅游国家示范带”,持续做大做强鹤壁文化产业,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2]。

二、鹤壁市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设概述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做出的战略决策,根据国家发改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初稿),规划期限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实施期为2018-2035 年,展望到2050 年。进入新时代,我市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卫河(永济渠)鹤壁境内全长约71 公里,中间经滑县约8 公里。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是中国古代运河的典型代表;黎阳仓是隋唐以来沿线规模最大的国家粮仓,两项遗产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鹤壁市的母亲河淇河在浚县新小河口流入卫河,淇河上的枋城堰遗址为大运河世界遗产后备遗产点,沿线史前遗址遗迹和商卫文化资源丰富,成为我市大运河文化遗产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

近年来,鹤壁市先行一步,着力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卫河浚县段遗产保护工程,着力提升大运河环境品质。二是实施浚县古城保护建设工程,着力展现运河古城传统风貌。三是实施黎阳仓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着力打造运河粮仓文化。四是非遗保护利用工程。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成为华北地区中国春节的龙头节会,“逛正月庙会,赏中原文化”,充分彰显了具有中原历史文化风貌的运河民俗文化经典神韵。五是已初步建成“淇河文化经济带”。

(一)鹤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思路及建设重点

鹤壁市作为豫北最重要节点城市,沿卫河和淇河两岸形成了“V 型”轴线辐射全域的发展空间格局,都可纳入卫河(永济渠)文化带范畴,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牵住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进。着力加强沿线文化保护传承,培育“商卫故都、运河新城”文化品牌,构建对外开放新走廊,为全省、全国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我们将致力于把鹤壁建设成为传承中原文明、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带、文化创新发展示范带和内陆开放合作发展带,形成“一带一路”和大运河文化带在鹤壁贯通融合。努力构建“两(V 型)轴线三组团”大格局:以卫河和淇河形成“V 型”主轴线,建设两条通航黄金河道--卫河(永济渠)民俗文化带和淇河(商卫)文化经济带;三个城区组团:浚县古城、淇县朝歌古城、新区文化创意之都。

(二)需要积极争取的国家和省支持政策

当前,国家层面正在紧锣密鼓起草《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规划纲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鹤壁市要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向上级汇报沟通,争取有更多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为今后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1.鹤壁市作为豫北最重要的运河沿线节点城市,需要向省和国家发改委沟通汇报,争取与郑汴洛一起纳入国家大运河文化带(隋唐大运河-卫河(永济渠)首批示范城市和国家文化旅游改革创新示范区。

2.建设中国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必建卫河(永济渠),建设卫河必带淇河。需要将我们积十年生聚且已初显成效的“淇河文化经济带”一并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面临的环保治理任务艰巨;卫河、淇河水源不足;河道急需整治;地方财力有限。期待着中央政府宏观决策尽快出台和省政府强有力的财政、金融、文化政策统筹、引导、支持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推进。

猜你喜欢

鹤壁鹤壁市大运河
翰墨传情 共克时艰
翰墨传情 共克时艰
大运河,行走山东
挥毫泼墨
新担当 新作为 开创鹤壁人大工作新局面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宣传好鹤壁人大履职的鲜活实践
建设“法治鹤壁”人大全力以赴
鹤壁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四个推进”建设平安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