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路
2020-12-07
(河北省永清县养马庄乡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创新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重视。作文属于个性化较强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优秀的作文也是写作者内在精神、独特见解以及个性特征的自由展现。因此,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技巧的基础性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作文学习兴趣,使之能够用“心”去写,也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阐述。
一、强化训练,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其语文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及词汇量等诸多因素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小学生由于表达能力、词汇运用能力较差,往往会在作文中出现“表达不清”“不会表达”“无话可说”等问题。语文教师应客观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层递式教学模式进行作文教学,使教学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层递式教学模式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遵循了小学生语文写作学习的特点及规律,使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进行层递式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时,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如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大词汇量的教学与训练,如在“静”字教学时,笔者就会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组词、造句训练——“安静”“宁静”“平静”等,在丰富学生词汇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作文教学(或日常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心想法或感受写出来;也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哪怕是一句话或几句话都可以,以此来强化学生遣词造句、归纳总结的能力,这对全面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放思维,个性化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要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要情感真挚,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自然的独特感受以及真切的体验。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指导学生充分地放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写出自己的心声、自己的感受。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验变成写作的素材,使之能够将自己的“心声”“情感”写入作文之中,进而有效化解“无话可说”的问题。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以实写情、以情动人、以人叙事”,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既要指导、鼓励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自己内在的精神、独特的见解加以“再创造”,进而形成一篇“真心”“真情”之作;还应采用个性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开发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力,写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人物行为过程中的自身感受,进而实现个性化的思考,并将自己对事物的个性化认知与评价融入作文之中。这样的作文教学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还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使之在现实生活、学习中不断完成更多生活化写作素材的积累,为将来的作文学习与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想象力,强化写作技巧
优秀的作文是以其生动的内容来吸引、打动读者的,这就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观察力等基本写作素养,还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体验到更多的内容。语文教师在训练小学生的想象力时,可以借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如指导学生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时,可引导学生对看到的、观察到的美景(山、海、田野、森林等)进行“想象”“构图”“创意”;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建构一幅幅自己喜欢的唯美“景色”,并鼓励将这些“景色”写出来。再如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助人为乐的事情时,则可以指导其进行拓展、延伸性思考——“摔倒的那个人如果是我,会怎样?”“我遇到了摔倒的人,我会怎样做?”类似于这样的想象力训练,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发作兴趣,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鼓励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尽量地将自己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加以想象、联想及还原;也可采用“借题发挥”手法进行写作,以增添作文的生活性、真实性与可读性。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既要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原则,还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观察空间与想象空间;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作文学习过程中,更加乐于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融入作文写作之中,这对全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