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剩女”现象透析
2020-12-07
(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2)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传统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从将这一变化艺术性的影视作品中可见,如《新结婚时代》《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均体现了人们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认为,信息化开阔了大众的视野,扩展了相互间的影响与联系,同时也造成了人们渴望变化和新奇的心理,进而引起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的转变。1可以说,“剩女”现象的产生,与信息化时代下形成的示范效应乃至所形成的社会舆论环境密切相关。
一、“剩女”概念的界定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及男女平等观念的贯彻落实,中国女性获得了较好的教育环境和较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也获得了和男性一样的学历教育机会,以至在毕业后和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打拼。她们已经完全摆脱了旧时男权的束缚,即依附于男性生存。女性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职场上的胜利却无法被照搬到婚姻中。当前,很多条件优秀的女性到适婚年纪乃至大大超过法定婚龄,难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另一半,造成在婚姻这条路上剩下,成为大家认为的“剩女”。目前,“剩女”一词被频繁使用,产生的社会影响也随着增强。2006 年,剩女一词被教育部作为新词收录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信息化时代,相关信息资源载体如媒体对“剩女”的定义为“白骨精”,即白领,骨干,精英,简称“白骨精”。专家针对剩女特征,将“剩女”定义为:年龄在28—37 岁之间,想结婚,但又因自己受教育程度高、收入稳定且丰厚,进而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龄城市女青年。其实,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婚嫁观念,剩女这一现象是一种突破,体现了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优质群体,她们在婚姻问题上相比同龄女性而言,处于暂时性的缺位状态。
二、“剩女”现象产生的因素
“剩女”现象的产生是信息化时代下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其产生是受一定因素影响的,尤其与信息化发展有关。信息化时代在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工作所需的信息引导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尤其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时代下,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路径更为便捷,往往能快速获取所需知识,乃至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困难。这无疑给“剩女”延迟步入婚姻提供了一个保障。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乡土社会快速向现代城市社会方式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日益开放,甚至相互包容也日益增强。女性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得到了解放,但仍难免会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甚至将这一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标准和态度。而这一标准和态度正好在婚姻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传统思想观念中,男性在择偶时通常选择在经济基础、学历、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则更多想找比自己经济基础、社会地位比自己强的异性伴侣。而现实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男性和居于社会上层的高学历女性,结合成婚姻夫妇关系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这就容易在客观上造成双方的婚姻状态缺位,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高学历女性处于“社会结构性剩余”的状况。而这种婚姻观念的根源是就是男女不平等思想根深蒂固,尽管当前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传统社会大为提高,但在她们思想深处仍保留了诸如“男强女弱”、“门当户对”等观念,这些无疑严重限制了女性的择偶空间。
(二)社会结构性流动的影响
对剩女这一社会现象的透视,最根本的是应将其还原道相关问题产生的城市环境中深入分析研究。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公社与社会》中提出,公社就是社会现实和有机相结合的生活,这一生活通常被理解为亲密无间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个体可感受到与整体处于亲切的关系中,而又不会感觉在其中没有自我,乃至窒息。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往往表现出一个彼此陌生的生活共同体,人们走入社会就如同进入陌生地。在费迪南德·滕尼斯看来,公社才是一种持久的、可持续性的及真正的共同生活。信息化浪潮带来社会结构性变革,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这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公社模式向社会模式发展。与乡村社会相比,城市社会生活节奏快,人口流动、迁移也随之频繁,这些无疑也使得人们每天需要接受外界方方面面的刺激,但这种刺激仅仅来源于表面短暂性的接触,类似于公式化接触,是难以进入个体的情感层面,属于机械性功利性这一行为中。与此同时,人们在面对这一刺激时,也不能重新按照传统模式来保护自身,进而使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男性、女性产生异化的感受乃至颤抖的体验。这往往容易使得剩女对陌生人没有最起码的信任,甚至觉得谈恋爱都是中奢侈行为。在信息化带来的日益增加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感受最多的是疲倦,甚至麻木和没有安全感等,这些又进而容易造成自我保护过度和过分挑剔他人的心理。显然,这在女性择偶中产生很大影响,包括双方难以敞开心扉,坦诚交流等。
此外,信息化也容易使社会成员流动频繁,进而影响到所在地区婚恋机会减小。要知道,当人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是需要一个过程,人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在短期内也是难以建立,进而使已建立或正在建立的社会关系流失。其实,婚恋机会往往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有专家指出,一个人在自己相对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更容易找到另一半。这对于进入晚婚年龄且交际圈狭窄的大龄女青年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及疏密,意味着婚恋机会的次数以及质量。针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自她们身上通常也可发现,所具有的职业流动能力强以及社会流动观念较开放的特征和较开放的社会流动观念。并且,让进入婚恋年龄的人们频繁流动,尤其是在地域间流动,从客观上看,会使得她们的婚恋机会减少;从主观上看,会影响到女性对婚恋机会的取舍。
(三)男女婚姻交换关系中存在弱势的影响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詹姆斯·费雷泽,他最早用交换理论分析社会中的亲属模式和婚姻关系就是他以个人的物质或经济动机解释来自不同方面的社会行为模式,同时他还指出,交换过程其实就是追求自身最基本经济需求的表现。随后,学者马林诺夫斯针对其交换心理学说提出,交换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力量并不只是经济需求,还有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些在学者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中也得到了强化和扩展。在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作为社会关系基础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是要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寻求。理论上讲,个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即可以把人的活动当作交换商品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获取“收益”。学者霍曼斯指出“一个能产生极大吸引力的人一定是因为他能提供给别人无法从其他地方得到的报酬。互惠是交换的固有特性。交换的过程也是从吸引到交换”2。从交换理论的角度看,男性在选择自己另一半的时候,多考虑女性的年龄、面容、外形、性格等,而于学历、能力的关注则不多。
从优生优育的角度看,22 岁至25 岁为最佳适孕年龄,年龄过大对生育不利。教育平等的贯彻落实,在提供给女性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延迟了她们的适婚及孕育年龄,特别是高学历女性。待到她们学成走出校园时,基本上错过了社会认可的最佳择偶及生育年龄。而同等条件的高学历、高社会地位的男性往往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高学历,吸引更多年轻美丽、健康女性,选择面也更广,这容易造成男女配对需求的错位和不平衡。女性因受到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女性自身抚育后代的特殊原因,在选择另一半时,对其人品与能力方面考虑较多,对面貌、外形等考虑相对较少。显然,这种不对等的男女需求,使这些高学历女性陷入尴尬的剩女境地,就是进入所谓的“社会结构性剩余”范畴。
三、信息化时代下“剩女”现象导致的主要问题
(一)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剩女”现象,已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尽管它的产生既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当事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婚姻对整个人类社会具有特殊意义,不仅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剩女现象越来越普遍的话,将会引发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包括破坏婚姻市场秩序,进而威胁家庭构建与稳定,乃至母亲个人素质的提升等,更为重要的是对当前可持续社会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二)心理疾病凸显
专家指出,家庭除了具有繁衍生息的功能外,还具有精神抚慰的功能。“剩女”如缺乏正常家庭的关爱和温暖的话,往往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据医疗卫生和心理咨询领域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国内患有焦虑症、忧郁症、郁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剩女”占有相当比例。这无疑需要频繁的医院治疗与心理医生咨询,进而消耗掉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
(三)生活成本增加
据已婚人士反映,当男女结合,走入婚姻,所需要的生活设施与生活费用比单身时要少不少,即节省不少生活成本。因此,如果单身人数越多,社会则需要拿出双倍的资源用于供给,进而导致这部分资源无法实现合理科学的配置及整合,这无疑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剩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需要明确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从女性终身不婚的角度看,个别“亚群体”除外,大龄未婚的也只是部分未婚女性人生历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殊生存状态。要知道,在现实社会中,只要存在群体差异及社会选择,剩女现象和少数人择偶困难的问题,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是需要直面的事实。
四、对策建议
信息化时代蓬勃兴起的“剩女”现象,已成为当前社会有关人士必须面对及思考的问题。“剩女”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社会应如何为他们营造或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欢乐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而帮助正在继续寻觅未来另一半或暂时性处在选择性困难境地的大龄未婚女性,以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生活。
首先,建议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包括微博、微信APP、报纸等,做好舆论宣传及引导工作,改变当前已有的婚姻观念,打破传统婚姻观念影响下的选择,积极改变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的思想,唤醒剩女的理性意识,使女性在经济社会上的地位得到真正提高。
其次,改进青年尤其是女性自己的婚恋观。建议高校将有关择偶、恋爱、婚姻等方面纳入课程教育,以帮助青年学会理性与异性相处和交往,正确处理未来或即将遇到的恋爱、婚姻及家庭问题,以力争从萌芽上扼杀“剩女”现象扩大的可能,也助力新型择偶模式的建立。
其三,从个人心理角度出发,引导“剩女”适当放宽择偶要求,建立新的择偶观念,排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和负担,勇敢走向婚姻,充分运用信息化时代下的各种现代的中介手段,努力搜集婚姻市场的有关信息,争取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相对务实的双向选择。
其四,开发科学合理的择偶路径,甚至可重拾“相亲”传统,从过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新时期自由恋爱,再到今各种形式相亲的回归,也不失为传统的复兴。“剩女”借助相亲,在利用周围的初级关系包括亲戚朋友结交异性的同时,也可结合信息化提供的大众传媒,即新兴的中介组织拓展相亲的时空,包括电视、网络征婚等,增加更多的机会和了解。与此同时,相亲也为生活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中的“剩女”们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不失为一种可行性较强的手段和方法。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彼特·布劳所认为,在同一群体成员中,他们相互之间进行同质交往的可能性往往要比不同群体的成员间产生的异质交往的可能性大。而异质性越大,对社会交往的群体障碍也就越多。可见,“剩女”通过相亲,将对于婚姻中另一半的要求进一步精确化、物质化,进而更好地与同一群体成员之间交往,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不剩”的可能性增加。
注释:
1 Rose,K.R.& Kasper,G.2001.Pragmatics in La ng uage Teaching[M ].Cambridg e Univ ersity Press.
2 许琳玲:《当前社会形势下剩女现象的原因及影响探析》,《海峡科学》,2010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