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偃武大槐树移民考

2020-12-07解汝祥

魅力中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邳州大槐树移民

解汝祥

(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人民政府,江苏 邳州 221347)

山西省洪洞县明朝初年大槐树移民传说一百多年来流传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河北南部以及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而很多移民后裔到山西省洪洞县寻根问祖都是失望而归。研究移民历史的专家学者质疑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真实性。

邳州市岔河镇良璧解氏家族,流传着解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洪洞县移民而来的说法。1994年清明为了响应当时的岔河乡政府号召,解氏迁移祖坟用于扩建良南小学。在搬迁祖坟石碣过程中解氏族人发现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刻满了文字,之后邀请专业人士拓出了碣文,从而揭开了一段尘封近千年的历史。解氏祖坟石碣刻于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碣文明确记载解氏始祖名讳、来自洪同古邑、来源路线、淮阳军、立碑人名讳、良璧解氏后人百家、外迁三个将军名讳、良璧村的地理位置以及刻碣人王XX等等重要信息。同时根据出土文物,确定了良璧解氏始祖生卒年代,推断出良璧解氏始祖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从军而来。这就否定了解氏属于明初洪洞县移民的传说。

徐州及附近省市地区,明初洪洞县移民传说影响的岂止千家万户,据说影响人口以亿计。那么流传范围广泛的“始祖来自喜鹊窝”真相怎样?笔者通过调查走访以及研读地方志和《明史》、《明太祖实录》和《金史》等史籍,并采纳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洪洞县明朝初年移民可能性排除

1、山西省洪洞县属临汾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属于太行山脉和吕梁山山脉,崇山峻岭,交通艰难。在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其他地市的外迁移民翻山越岭来到交通不便且既不是府衙又不是州治的洪洞县领取移民路费没有可操作性,也不符合常理。

2、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志明代嘉靖年间到清末编修六次,从未提到过对外移民。通过考察洪洞县历代县志可以发现,在大槐树传说记载的历史时期,洪洞县还没有城,所以很难想象这里会设立移民机构,后世各类族谱记录的地名大多无法核对上。而大槐树移民传说第一次出现在民国六年的《洪洞县志》中。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故事是清末山东省某些寻根者说给洪洞人听的。而现代的洪洞县志大篇幅记载“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故事,“穿越”得很精彩。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洞有11900户,92872人;永乐十年(1412年),有11592户,87775人;成化八年(1472年),有11448户,98240人。三次户口统计显示户均8人-9人。假如明初洪洞县真的有对外移民,那么留下来的洪洞人户均人口不会超过3人。这与传说中的“四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的移民政策严重不符。可见明初山西洪洞县没有对外移民,更不会发生广济寺大槐树移民这一历史事件。

3、明朝正史记载分析。根据《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和《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洪武年间移民10次,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8次,历时四十七年共18次。

下面把历次的移民记录列举如下。

(1)公元1370年。《明史·太宗实录》载:“(洪武)三年,……辛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属于临濠府。)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3)公元1376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一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

(4)公元1388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明史》卷三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公元1389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三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6)公元1389年。《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七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公元1392年。《明史.太祖本纪》卷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率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据《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公元1392年。《明太宗实录》卷二二三载:“(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公元1395年。《明太宗实录》卷二二六载:“(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明太宗实录》卷十二下载:“(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遗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州府县。”

(11)公元1403年。《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载:“(永乐)元年八月,定罪于北京为民种田者,其于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平、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公元1404年。《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一载:“(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公元1405年。 《明史·成祖本纪》卷六载:“(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载:“(永乐)三年九月,迁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公元1406年。《明太宗实录》卷五十载:“(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公元1407年。《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九载:“(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公元1414年。《明太宗实录》卷一四九载:“(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穑,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者实之。”

(17)公元1416年。《明史》卷七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在1号机组停机发电机制动风闸投入状态后,手动分别启动1号机1号高压油泵、2号高压油泵,两台高压油泵均起动运行正常,压力均稳定在10 MPa左右。经开停机过程中多次的现场检查,高压油泵均起动运行正常,对高压油顶起装置电机、油泵及其管路进行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现象。高压油泵运行后油泵出口压力无明显下降,1号机高压油顶起系统机械部分工作正常。对1号机组高压油控制系统进行检查,控制柜内部接线牢固,程序检查逻辑正确,也未发现明显异常。

《明太宗实录》卷一零三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公元1417年。《明太宗实录》卷一零六载:“(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上言:乞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乃免田租一年。”

从以上移民记录分析:

(1)十八次移民记录没有提及山西洪洞县移民,也没有提及山西移民统一到广济寺领取移民路费。传说中的“大槐树百万大移民”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2)被移民者是没有田地的农民以及遭受外敌骚扰的边民,迁往洪武皇帝祖居地安徽凤阳、首都南京和新都北平及附近地区,被迁徙者应该说是很幸运的,并不存在民间传说的强制移民的情况。还有主动要求移民的记载,不可能有移民血泪史的传言。

按照正史的记载,也可以否定洪洞县移民的真实性。

4、结合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树龄不过400余年,而明代以前的广济寺大槐树缺乏真实的历史记载,“唐槐二代”的说法有些牵强附会。一般情况下槐树生长到百年以上直径约1.5米就不再明显长粗,更不可能有一棵唐槐树荫占地数亩的事实。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大槐树移民”绝对没有发生在洪洞县。

那么,许多省市为什么会有“明初大槐树移民”传说呢?这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大槐树移民”的流传范围。“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在两百年前的家谱记载中几乎看不到踪影,清朝末年以来的家谱中才有一些记载。而互联网时代之前“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流传范围是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地区,可以看出传播范围的中心是徐州市。俗语“无风不起浪”,只能说明这一传说在该地区绝非空穴来风。

第三有古代寺庙,且是修建在唐代的寺庙。

第四移民与山西洪洞县有关联,或者有“燕屋”、“燕窝”、“老鸪窝”等地名信息。

第五有大规模的人口来源。

结合以上五方面的特征,符合所有这些条件的只有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的良璧村。

二、良璧是大槐树移民发源地论证

良璧古称羊陂,又称良陂,位于苏北鲁南两省交界处,地属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在邳州城区的西北方向,民国之前属于邳州偃武乡。良璧村内现有大量的历代遗址、遗物,如古唐槐、唐贞观年间兴建的兴化院遗址和汉代石羊等等,有6000年以上的文明史。根据史志记载,徐偃王在彭城东山(今戴庄镇徐山)建徐国(邳州博物馆有古徐国展厅),良璧是古徐国粮仓所在地,古代有驻军,是邳州西北重镇。传说良璧曾经有七十二处古代寺庙,目前已经考证出来的寺庙有十三处。一个村有如此众多的庙宇存在,充分说明古代良璧人口众多,非常繁华。据地方志记载:贞观十五年(公元631年),在良璧东北隅始建兴化院,村北门客栈住监工官,主监工官员为尉迟恭,植种槐树若干。良璧村内现有唐代槐树,国家有关部门测定树龄约1400年。村内老人们都说几百年来有许多棵唐代大槐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仍然有三棵唐槐枝繁叶茂。这些古槐的存在,说明古代良璧主要树种就是槐树。良璧原住民有姓氏以“三槐堂”等为自己的家族堂号,也佐证曾经存在很多古槐的事实。

古代良璧四面环水,村西是西泇河,村北是古黄河分支(隋朝以来也称运粮河),村东为宋家沟(古称送粮沟),再往东两公里是古汶河。村南四公里为宋家沟与西泇河交汇处,两河汇流之后向南流往泇口,并入运河。上世纪七十年代邳县人民政府修建了地下涵道,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桥,打通良璧南下陆上通道。

《邳州志》记载,“梁王城北数十里为良璧,元时兴化院在焉。碑所称栋宇膠葛,楼观栉比。殆明以前一巨镇。旧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岁人常巨万。”可见当年良璧人口众多、十分繁华。《邳州志》记载:“(偃武乡)石埠社在城西北,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涛沟二河;石兰社在城北少西。”1953年石埠社划为山东省兰陵县管辖,现属兰陵县南桥镇。另有记载,石兰社只有一个村:良璧。石埠在良璧北偏东方向,距离约十六公里,其西北方向三公里处西泇河上即为老鸪巷桥。老鸪巷桥又称老鹳巷桥,原名中济桥,始建于唐代,再建于明代天启七年,明代大桥毁于抗战期间,现老鸪巷桥位于原桥北500米,为郯夏公路的重要桥梁之一。古代先民从兰陵进入现在的邳州西北通道就是从老鸪巷桥到良璧,然后去往良璧东南方向的枣林庄渡口。

良璧符合移民传说的必要条件。

一是良璧地处邳州市西北,属徐州市管辖范围。良璧村在民国以前的千年历史中属于邳州偃武乡,谐音为“燕屋乡”。移民后裔解读燕子没有屋,只可能是“燕窝乡”,这是“燕窝”说法的由来。距离良璧西北方向二十公里有老鸪巷和老鸪巷桥,又被移民后裔曲解为“老鸪窝”。而“老鸪”是“喜鹊”的方言称谓,从而改成“喜鹊窝”。正符合传说中的移民来自偃武乡(燕屋乡)和老鸪巷(老鸪乡)以及“喜鹊窝”。

二是良璧村现有唐代大槐树,且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有数棵以上,遍及方圆数千平方米范围。多棵大槐树的存在印证了移民传说中的大槐树树荫十几亩的传言。

三是良璧有唐代寺庙。距离现存大槐树东北方向五百米的兴化院始建于大唐贞观十五年,本地人称大寺。据史料记载兴化院栽植的就是槐树,后因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后重建庙宇被砍伐,而兴化院所处位置为全村最高,十数里外仍可见寺庙及槐树,正符合移民后裔传说的情景。

四是良璧现住民解姓的始祖来自平阳郡洪洞县解家坡(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山头乡安头村解家坡),良璧解氏一世祖因“募兵制”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与其他年轻人一起自平阳郡洪洞古邑从军到淮阳军(邳州在公元982年之后到金国统治时期称为淮阳军)。至今繁衍四十余世,据碣文记载良璧解氏后人自第二世开始就有外迁,980多年来其后人遍及全国各地,后裔以百万计。古人记祖籍都是记始祖来源地,才有了“始祖来自洪洞县”的传言。同时不排除与解氏始祖一起从军而来的山西洪洞籍其他军人后裔以千万计,人口之众,影响范围之广可想而知。这是移民后裔说“始祖来自洪洞县”的唯一合理解释。

五是人口符合。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良璧兴化院重修石碑记载人口巨万,而邳州偃武乡自古就是人类聚居地区,邳州现有三处国家级古人类文化遗址皆位于原偃武乡境内。加之良璧处在古沂州通往古邳州的交通咽喉要道上,人口流动频繁,大规模的人员迁徙经过良璧,为移民传说提供了人口支撑。这也是山西洪洞县所不具备的交通区位优势。

在确定良璧为大槐树移民发生地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邳州的交通地位。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最北部,西北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和峄城区接壤,北接临沂市兰陵县,东北与郯城县为邻,邳州有6000年以上的文明史,邳州是江苏省文明发祥地之一。邳州在金、元时期属于山东西路,公元1221-1223年曾是山东行署所在地。

邳州境内北部有东西向分布的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为平原,土地肥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尤其在公元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时间里,黄河“夺淮入海”造成境内水灾严重,黄泛区陆路交通受阻。山东西南部为微山湖,湖水东流经台儿庄入邳州境。古代山东西南等地南下出省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势必经过邳州,邳州是山东与南方陆路交通的枢纽也是运河水道的必经之地,交通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论证偃武大槐树移民,不得不提金国统治时期的“红袄军”起义。

十三世纪初,金国的高压统治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河北、山东爆发了“红袄军”起义。贞祐二年(1214年)杨安儿、郭方三、李全、棘七、史泼等人揭竿而起。传言起义军对不加入“红袄军”的农民进行杀戮政策,加之金国朝廷妖魔化起义军,山东西南部先民纷纷举家外逃。

真正的“大槐树移民”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红袄军”进攻大金国取得阶段性胜利。本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战争造成难民外逃,在邳州表现为人口的锐减。

《邳州志》记载:“贞佑初(1213年),邳有民两万七千户。”《金史》记载:“邳州,中,刺史。宋淮阳军,贞祐三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二万七千二百三十二。县三:下邳,……;兰陵,……;宿迁,……”。“兴定二年(1218年)……累经残毁,至于邳、海尤甚。海之民户,曾不满百,而屯军五千;邳户仅及八百,军以万计。……”邳州从1213年的27000多户的二十余万人到1218年五年时间,邳州户数锐减到仅有800户,人口约六千余。可见邳州原住民大多数因为战争逃难离开了。

《邳州志》记载:“贞祐三年(1215年)红袄贼数万破邳州岗子崮(在良璧东北方向约三公里,属偃武乡四户社),得船数百艘,将夸河为乱”。地方志记载:1215年红袄军六万余人在良璧、岗子崮和楚墩一线与金军交战,大败金军,缴获战船数百艘,以备攻邳。

1214-1215年是大批战争难民逃离的时间,西泇河以西的山东难民从泇河西经过老鸪巷桥,之后沿着泇河东古道南下来到良璧。通过良璧村北运粮河“登龙桥”,从北门和西门进村。地方志记载:良璧北门有善堂一处,建于北宋初年,建筑面积640平方米;西门有善堂一处,建于北宋中期,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两处善堂和村内的兴化院必然作为金国朝廷安顿难民的处所。良璧有许多棵粗大茂密的唐槐给难民留下深刻印象。短暂停留之后难民们出东门,沿村东“五叉路”经过宋家沟木桥,去往东南方向的汶河枣林庄渡口。因难民众多,又处汛期,河宽水急,摆渡困难,难民们必然留下深刻记忆。通过枣林庄渡口,难民进入了邳州腹地。邳州南部为黄河天堑,有些人设法乘船渡过黄河,逃往南宋政权管辖的淮河以南;有些人向东逃往海州(海州尚属金国管辖);有些人向西逃往河南省方向。时间过去数百年,移民后裔只留下部分记忆。有人记得偃武乡老鸪巷(老鸪乡);有人记得偃武乡(燕屋乡)大槐树;有人记得“山东大槐树”;有人记得唐代寺庙;有人记得“山东枣林庄”。古黄河在邳州南部由西向东穿境而过,而枣林庄和良璧大槐树都在其北百里外,也有移民后裔记成了“河北枣林庄”和“河北大槐树”。显然“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的河北省(明初以前没有河北省)。山东枣林庄就是“河北枣林庄”;“偃武大槐树”就是“山东大槐树”,也是“河北大槐树”,指的都是良璧大槐树。徐州以及附近地区的移民后裔对大槐树记忆最深刻,所以才有了“偃武大槐树移民”传说。这就是大槐树移民传说流传在以徐州为中心广大地区的原因。

“大槐树移民”第二阶段是金国朝廷对红袄农民起义军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该阶段的表现特征是移民的迁入。流传在徐州境内的“大槐树移民”指的就是这段移民历史。在咸丰版《邳州志》中也有相关记载。

“贞佑二年(1215年)时山东、河北诸郡失守,唯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徐、邳、海数城仅存”,当时的邳州还处于金国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兴定二年(1218年)四月戊午,红袄贼犯徐、邳,行枢密院兵大破之”。1218年旧历四月,金国朝廷重创了农民起义军。

“(兴定)三年(1219年)六月丁亥,命防御使徒单福定等,帅所部义军与沂州民老幼尽徙于邳。”《金史》卷十五也有同样的记载。根据地方志和《金史》记载分析,公元1218年在邳州先民几乎逃尽的情况下(仅及800户),金国朝廷在兴定三年(即1219年)六月初六日有组织的把沂州所有人迁徙到邳州。旧历六月正是苏北鲁南地区的汛期,古邳州与古沂州接壤的广大地区积水严重,移民进入邳州必然选择陆路地势较高的村庄。邳州各地海拔大多在21-25米,而良璧村的海拔在29-31米,良璧又是方圆百里的名镇,也利于移民找到该地,古代沂州移民迁入邳州必然途经良璧。 然后再进入邳州腹地,安置在邳州各地。

数百年来移民后裔繁衍生息,以邳州为中心的大槐树移民不断向四周扩散。由于邳州尚有北宋时期来自平阳郡洪洞县的军人后裔,这些原住民会说“始祖来自洪洞县”,从而影响其他移民后裔也认为自己始祖迁出地和洪洞县联系在一起。偃武乡、老鸪巷、大槐树、唐代寺庙、枣林庄都是真实存在的,都在金国统治时期的邳州偃武乡境内,且南北距离在二十公里左右。这些村庄、地名、遗迹以及大槐树依然存在,与山西省洪洞县没有丝毫关系。“偃武大槐树移民”比传说中的明初大槐树移民早150余年。

综上所述,真正的“偃武大槐树移民”发生在江苏省邳州市,且是一个概念四种内涵。一种内涵是战争难民外逃。发生在宋金对峙期间的1214年到1218年,历史事件是“红袄军”与金国朝廷的战争造成百万鲁南和苏北无辜百姓逃离家园。这是流传在原邳州以外的“大槐树移民”,属于难民逃出。第二种内涵是指金国朝廷组织的沂州移民迁入。时间是兴定三年(即1219年)六月初六,执行者是防御使徒单福定。这是流传在原邳州辖区内的“大槐树移民”,而核心地区的邳州在1219年6月由人口流出地变成了人口迁入地。第三种“大槐树移民”指的是在前两种移民或难民迁徙之前和之后的数百年里途经“老鸪巷-偃武大槐树-枣林庄渡口”而外迁他乡的难民。第四种是伪“大槐树移民”,指的是一些不属于大槐树移民范畴的人们,却按照其他人的传说也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前两种内涵的“大槐树移民”属于狭义的范畴,该内涵的“大槐树移民”往往被混为一谈,即被认为是单一的人口迁入;后两种内涵属于广义的范畴,既包括数百年途经邳州的移民或难民后裔,又包括虚假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因为“沂州民老幼尽徙于邳”,加之邳州自古就是人类聚居地,所以“偃武大槐树移民”和“山东枣林庄移民”后裔的寻根地中心在江苏省邳州市,大范围在以邳州为中心的苏北和鲁南地区。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寻根者在邳州找到了自己的根。

无论是“大槐树难民”逃出还是“大槐树移民”迁入,其主要特点都是举家迁徙,甚至是十几户、几十户人家一起迁居他乡、定居一处,而几乎所有难民或移民后裔的家谱记载始祖为一个人或者兄弟几人明初奉旨迁入,可见其家谱记载信息与事实不符。

可悲的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坚持自己是明初“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后裔的观点。洪洞县在那里,洪洞县的历史记载在地方志和各种典籍里,人为制造的移民故事怎么也不会变成史实。真相只有一个。

猜你喜欢

邳州大槐树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大槐树寻根
大槐树
门前的大槐树
内陆移民(外二首)
邳州板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