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班级管理中的“法治”意识培养
2020-12-07张茜贝家涛
张茜 贝家涛
(新乡卫生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教育部等6部委在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1]中提出:要高度重视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属于00后,日常接触的网络信息较多,她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成熟,使得班级管理中有着较多的冲突。如何能够体现班级的民主管理和有效管理,这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班主任,通过多年的班级管理,笔者发现依法治班是促进班级良好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在对学生进行德、智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颇具感悟:
一、“法治”意识培养的前提是合理制定班规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2]第5条规定:遵法纪,守规章。遵守法律,依法做事;遵守校纪,依纪行为;遵守行规,依规行事。对于学生来说,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是全班学生行动的指南,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管理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制定出来的班规必须是一个符合法律要求、全面的、可操作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校纪校规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越具体越好执行,需要涵盖纪律、学习、卫生、生活等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管理制度,同时包括班、团委会组建制度。因此,笔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主题就是“依‘法’治班”。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方向上作为引导语,通过青少年犯罪案例对学生们开展法律常识教育,教导学生依法做事;进而引申至依法治校、依规治班和“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接着,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动员学生们依据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来制订符合本班特色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民主与平等,在班级的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引领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不能再当独裁者。班规的制定,既不能由班主任单方面“圣心独裁”,也不能全权交由学生决定而出现“放养现象”,要做到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必须在充分征求学生意愿、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再由班主任组织班委讨论后正式决定,既充分调动学生的集体主人翁观念,又能制定出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制度。不但包括相关惩罚措施,也有相应奖励方案;既合法合规,又合情合理;做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同时约定班规的制定可以依据具体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以便于各班委在班级管理中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二、“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班规
制定管理制度只是班级管理的第一步。班级的良好发展不是看班规制定的有多详细,关键是看制度的执行是否有效落实,要将“法制”落实为“法治”。本着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班级日常中任何一项事件或活动的出现,必须要执行奖励或惩罚的措施。奖惩制度不落实,就会打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的积极性,打击班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动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所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是依法治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将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培养为班干部,成为师生有效联系的纽带和班级建设的维护者。要培养班干部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底线意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让班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态度,既能够服务同学,又能忠实维护班级制度和集体利益。
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初当班主任时没有经验不足,且年轻气盛,面对学生问题时个人情感过多凌驾于班规之上,结果导致学生认为班主任存有偏倚、处理不公,情绪颇大,以至于导致正常班级管理事务都受到影响。后来经经验丰富的同事指导,加上自我反思、改正,才逐渐使班级管理走上正轨。
三、“法治”意识培养的目的在于育人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班规面前也是人人平等。无论是班长还是普通同学,亦或是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制度面前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职务”的高低而从轻处罚或过度奖励,必须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坚持生生平等、师生平等的理念。学生之间会有攀比心理,一次评优的不公、惩罚的不公就会在她们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管理者,一旦出现第一次的“包庇”,后续就像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会出现更多的“特殊”情况,法治意识的教育也会大打折扣。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学生能够明明白白清楚知道自己的闪光点或者在哪些方面犯了错误,以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才能不断弱化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同时,依规治班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监督机制,也避免了班主任的“人治”或班委的“乱治”现象,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
一次晚自习时间,笔者进班时发现最后排几个学生在打扑克牌,追问之下,发现牌来自班长,且班长上课前还一块儿参与其中。尽管课堂上班长没有参与,但其属于源头,且上课时未尽到提醒责任,最后经班委会统一意见按照班规一并给予惩罚。班长也认识到自己在自律方面的不足,自愿提出向全班同学致歉。
感悟
依法治班建立的是一种良好的、民主的管理教学环境。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既可以避免传统“人治”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但需要注意,制度的强制性是为了更好的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但学校毕竟是进行教育的场所,在依法治班的同时需要注意多一些柔性管理和人文关怀。尤其面对违纪的学生,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让学生在受惩罚的同时真正心服口服,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依法治班,有助于建立民主、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也能得到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