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20-12-07蓝曼
蓝曼
(广西河池市大化县雅龙乡镇西村小学,广西 河池 530818)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标准中,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批评式教育,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教师也应当采用赏识教育的形式,给予学生充分地尊重和赏识,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助力语文高效课堂的生成。
一、给予学生力量,培养学生信心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是应试教育,单纯地按照学生成绩的优劣,对学生给予点评,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发展情况,显然,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同时,由于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关怀,因此,会逐渐丧失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信心,以至于降低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所以,在当前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赏识教育的模式,指出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和进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
例如,在向学生教授《落花生》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给予学生赏识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肯定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形成自信。在课堂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主题思想的认识效果,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深刻的道理呢?”的问题。随后,学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向教师表述自身的答案,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有限,当学生向教师表述了自身的想法后,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答案存在一定的不足,于是,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答案中的正确部分,并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逐步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的回复,能够让学生坚定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加积极地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主题的思索,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显而易见,在向学生教授语文学科中,教师采用赏识教育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成学习的信心,从而提升认知语文知识的效能。
二、注重赏识应用,打造良好氛围
在以往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学生在被动的位置上接受教师的讲解。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尽管学生在课堂的开始能够保持较高的集中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会逐渐出现走神等情况,消减进行语文知识认知的兴致。所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可以将赏识教育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勇于在课堂中表现自己,从而在逐步提升学生课堂本位性的同时,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语文知识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中,教师就可以注重给予学生尊重,让学生基于自身的作用,逐步完成对本节课的认知。在课堂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人员的安排,之后,教师围绕《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中的内容,向学生设定进行相互交流的任务,指出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向。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分析本篇文章,从而基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讨论,实现《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有效认知。在学生自主开展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从而实现良好教育氛围的创建。
不难看出,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赏识教育,促进课堂良好氛围的搭建,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语文知识的讨论。
三、尊重学生差异,及时给予赏识
在将赏识教育应用在语文课堂时,教师应当认识到,不同的学生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激励性言语,促使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言语中,都可以获取力量,主动完成语文知识的探索。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当语文综合素质不佳的学生,在朗读文本时感情表达恰当,声音洪亮,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对于语文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为学生及时地点评,给予赏识,让学生更加肯定自己的学习成效。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肯定自己学习价值的过程中,提升认知语文知识的信心,从而坚定不移地跟随教师的脚步,完成对语文知识的探索,逐步实现高品质语文课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