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今时代下中学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2020-12-07管顺恩
管顺恩
(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全面阅读是当今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各种阅读的新技术手段进入阅读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随着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不断提出的要求,赋予了中学图书馆的工作新的要求和发展及存在意义。
首先,中学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实体空间
全面阅读是当今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而图书馆是全面阅读的不可替代主体,读者在图书馆里面学习、交流、互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在这里,读者可以求真、研讨,为激励读者参与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促进了读者自身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中学图书馆成为了读者学习的乐园、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成为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举个例子:我们学校的粤语讲古(讲故事)社团课,每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学生一起在图书馆上课,课上老师精彩的妙论都离不开平时的资料收集;图书馆为社团课提供场所以及资料搜集的平台。课前老师会让学生们准备一定的资料,同学们会在图书馆查询有关资料。课堂上老师抑扬顿挫的话语,妙趣横生的演绎,不熟悉的实体空间常常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令学生活学活用乐在其中。讲故事体现了小生活,大智慧,图书馆为学校的社团课提供了实体空间,这是新时代下图书馆的妙用。老师和学生在图书馆里学习、交流、互动,参与政治、社会、文化、艺术、新技术等议题的思考和表达,实现着与他人、与社会联系的互动。
其次,中学图书馆提供了一定的藏书资源
文献,藏书,是图书馆的基本资源,更是图书馆社会功用的核心所在。英国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世界三”理论是许多人熟知的,“世界一”是客观的世界,“世界二”是人们的头脑中的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文献的世界。意大利著名哲学家、作家翁贝托·艾柯也说过:“数百年来,图书馆一直是保存我们的集体智慧的最重要的方式。……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发明图书馆,是因为我们自知没有神的力量但我们会竭力仿效。”[1]图书馆的藏书既包括传统的纸质文献,也包括新媒体文献,数字文献,它们都是文化遗产,文明成果,都是需要图书馆收藏、传播、保存和传承。那么,凭借个人的收藏能否取代图书馆的存在呢?不可否认,历朝历代的私家藏书曾经起到过非常积极的历史作用,为文化传承、文献保存和文献研究做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私人藏书并没有建立起全面、完备、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私人藏书可能会带有私人藏书家的个人浓烈的思想特征个人爱好特点,这让收藏并不全面,客观,这决定了个人收藏只能作为图书馆的有效补充,而不能取代图书馆;而且图书馆藏书的特点是其系统性和长期积累,用专业术语表述,就是建立起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的是给当代提供有保障的系统的文献服务,给后世有一份完整的全面的文化遗产,目前还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机构在这一点上可以取代图书馆。举例讲,如果需要查阅某一领域或学科专题的的有关文献,社会上能够提供系统文献资料的机构就只有图书馆,这就是图书馆系统收藏的不可替代作用。书店只能当年及近年的新书,而中学图书馆会按照学科专题来收集和积累文献,这是凭个人力量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完备系统的文献收藏。
中学图书馆作为职能图书馆的有效形式,在馆藏上与公共图书馆的既有相同又有自身的特点。因为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学校教职员工与学生,所以在藏书上比较侧重科学新技术、教育教研新思想、科普读物、文学、心理学等概念性著作以及科普通俗读物。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图书馆阅读书籍,研究文献,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来看世界。而这个“巨人肩膀”实际上就是前人成果,心血汇编而成的有关科学知识文献。中学图书馆不仅有丰富的专门性针对教育教研科学理论的著作,还有关于本校历史、校本课程一系列的学术专论专业著作。
第三,中学图书馆是提高文化影响力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西方启蒙先驱马丁·路德曾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设施之华丽;而是在于它的公民的文化修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与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2]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现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公共图书馆面对的读者多数比较多样化,而我们中学图书馆面对的读者是教师和学生,如何在教师和学生中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我们中学图书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学图书馆面对的读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教师,我们向他们传播正确的政治理念,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构建书香社会的目标下,“书香宝宝-学龄儿童-青少年书生-学习型父母”其实是一条不可割裂的“阅读人口可持续发展链条”[3]。在2018年3月的西南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纸质调查问卷中发现,阅读环境中,学校占的比例为42.2%,学校是家庭外儿童接受阅读指导,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环境。阅读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积极干预有助于青少年产生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中学生正处在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期,这个时期一定要善加诱导。我们不单止要培养“应试型考生”还要转向“素质型书生”并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型家长”[4]过渡。阅读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图书馆其中一个最大的职能便利就是可以联合学校各专科教师开展不定期的专题阅读活动,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祖国大好山河”“女版辛德勒”“辛德勒的名单”等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有目的有专题的阅读,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调动动手能力(找书)思考能力(为什么——怎么做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主流阅读习惯。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要更好地宣扬中华名族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并展示出来,图书馆尤其是中学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区。举一个例子,学生在语文老师的布置下要求完成《朝花夕拾》的阅读及完成读后感,《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所写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里面主要写的是他的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里面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如果让学生不是单单阅读这本书,而是跟鲁迅先生所在时期的有关中国历史科普著作一起看,学生会对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时期的发生的事有一个更具体的想象空间并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中学图书馆重点引导读者阅读有关历史科学法律的书籍。为什么要推介这些书籍呢?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好历史,才可以了解世界的发展、祖国的今天的来之不易,学好科学技术不仅可以为自己将来谋求一席之位还可以为报效祖国略尽自己绵薄之力;学法是为了懂法,做人做事要知道“无规则不成方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让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主流市场并影响主流人群,老师和学生就是主流人群,从而达到传播宣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并影响主流人群,实现提高文化影响力。
有学者曾经引用英国大文豪、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言形容当下的社会阅读:“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建立,全世界以及中国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阅读的最好时代”表现在各种新技术在阅读中应用,扩大了阅读的领域;“最坏的时代” 突显了危机的多样性,从信息攫取过于碎片化,缺少系统的阅读学习,“伪阅读”时代。阅读虽然多种多样,但深入的学习型的阅读才能提高读者的知识水平。要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完整地掌握知识,图书馆是最好的场所。随着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我国图书馆走上了数学化之路。数字化馆藏虽然在运输利用方面有着一定的便利和优势,但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知识并没有转成数字化。就行使提供文献保障、传承文献遗产的功能而言,目前并没有其他社会机构可以取代图书馆(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对于实体馆藏资源仍然是我们大多数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根本在于传播优秀文化理念,中学图书馆把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并推介给老师和学生,形成主流阅读并影响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向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从而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我国著名阅读倡导人朱永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阅读的社会作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5]用一句话简单表述一下我们中学图书馆,就是为传承文明存储知识提高实体空间;优化整合资源(知识)后传播知识。愿我们的图书馆事业与时俱进,中学图书馆常伴读者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