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走红逻辑、符号消费及文化反思
2020-12-07陈美利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美利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自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热播后,各大卫视及网络媒体纷纷开始涉足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制作,掀起了一波“亲子关系”真人秀节目的浪潮。由于亲子类节目既有较强的明星导流效应,又有萌娃的天真无邪,并且在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一些育儿理念的探讨,从而引发观众的讨论与思考,这些都使得此类节目对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都非常有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分析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走红逻辑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符号消费及文化反思,以期能对节目制作方的决策有所裨益,从而优化节目的制作思路与内容,最终进一步完善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艺术元素,充分发挥亲子类节目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走红逻辑
(一)亲子类综艺节目素材丰富,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
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素材丰富,从而确保了节目的内容非常充实,且亲子类综艺节目内容往往是在偏远的农村或者具有地域特点的民居区体验生活,故而其趣味性较高,加之是明星带萌娃这个模式就极具吸引力,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进一步推动了节目的走红。与此同时,在明星与萌娃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穿插着许多明星养育小孩的情节,从而容易引发观众对育儿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教育性,很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最终创下较高的收视率[1]。
(二)以宣导子女的教育为核心,覆盖广与亲民性兼具
从《爸爸去哪儿》《人生第一次》《爸爸回来了》《妈妈是超人》等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来看,无论形式及拍摄地点如何变化,其核心主线还是围绕着育儿这条主线来展开各种情节,从而使得亲子类综艺节目的受众极广,上到年过半百的老人,下到小学生,都有不少的喜爱者,这使得此类节目具有极高的受众覆盖度。与此同时,在具体的情节安排中,明星们及其子女都以体验生活的形式出现在镜头中,所做的事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而节目情节非常接地气,具有非常强的亲民性质,故而容易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三)整合节目各类营销资源,实现节目与商家的共赢
基于亲子类综艺节目强大的流量效应,故而在综艺节目的营销上,亲子类综艺节目有着更为丰富的营销资源,使节目有着较好的播出效果,进而也有利于制片方与广告方,而广告方获得了足够高的曝光度后也会更愿意投资,制片方的经费也会进一步提升,于是形成了综艺节目宣传中的马太效应,即越具有流量的节目越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销资源,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节目与商家的共赢。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节目不仅仅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渠道进行宣传,而且还促进了各类周边产品进行宣传,如相关的电影、玩具等。
二、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符号消费及文化反思
(一)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符号消费
从艺术学、传播学及消费学的角度来看,亲子类综艺节目具有典型的符号消费现象,其基本消费模式主要围绕“明星”“父母”“子女”“萌娃”四个既有显著区别又极具代表性的核心符号。
从“明星”的符号角度来说,明星本身就是在某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明星的外在形象(包括相貌、穿着、妆容等)和内在性格(语言风格、价值取向及行为表现等)已经成为一种自身的魅力符号,明星的身份、明星认可的事物及其偏好的生活方式都能够影响观众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发观众的消费欲望。
从“父母”的符号角度来说,早期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之所以火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会对家庭育儿教育中父亲角色的期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及压力的不断变化,父亲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度有所下降,儿童在成长初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父亲的陪伴存在一定的缺失,故而《爸爸去哪儿》突出父亲的陪伴,抓住了观众的心理痛点,节目借用这些符号的号召力引导观众符号消费。后续的《妈妈是超人》《不可思议的妈妈》等也突显出社会对母亲育儿职责较重的反思。
从“子女”“萌娃”的符号角度来看,无论是早期的《爸爸去哪儿》,还是后续的《人生第一次》《妈妈是超人》等,明星们可爱的“萌娃”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元素,对天真无邪儿童的喜欢,显示出社会各界对真、善、美的继承、偏好及肯定,从本质上说这也是一种符号消费。
(二)亲子类综艺节目的文化反思
从演播效果来看,亲子类综艺节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明星们获得了关注热度、曝光度及不菲的报酬,节目制作方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及巨额的广告费,广告商及赞助商们获得了较好的品牌宣传效果,各方均有所获。但是,从亲子类综艺节目播放带来的社会影响及价值导向来看,亲子类综艺节目仍引起不少文化反思,具体分析如下。
一方面,对“明星”“儿童”“亲子教育”等符号存在过度消费现象。许多亲子类综艺节目为了获得节目效果,过度包装明星的育儿生活,并通过剪接的方式拼凑出一些吸引观众的话题,从而引发讨论,增加收视率,最终提高节目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度消费“明星”“儿童”“亲子教育”等符号,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化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责任,如亲子类节目会影响观众对子女的教育心理及行为,也会对儿童的价值取向与心理状态造成影响,最终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
另一方面,亲子类节目的娱乐至上现象会造成亲子类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从而对观众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众所周知,青少年心智尚处在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也就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电视文化的影响。相关娱乐节目的“拜金主义”“自我主义”“浪漫主义”过早地影响了他们的成长。部分亲子类节目为了提升节目关注度,在新闻媒体的渲染下还衍生出一些关于爱情的话题,这明显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结 语
总而言之,亲子类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此类节目能有效地满足观众对亲子教育方面的各类需求,也体现了社会对父母亲教育责任、教育理念的期待,更表达了社会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在部分优质亲子类综艺节目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许多后续跟随者,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忽视了综艺节目的真实性、科学性及对社会价值引导的责任与义务,出现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对此必须予以重视及反思,从而才能真正优化当前亲子类综艺节目存在的不足,最终提高亲子类节目的整体质量,实现收视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