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错误,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
2020-12-07赵品艳
赵品艳
(贵州省毕节一小,贵州 毕节 551700)
就小学数学的错题整理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就题目的错误原因进行了解,进而可在后续解题过程中做到有效规避。换言之,小学生就数学错题集进行整理并非单纯的整理,而是需要借助错题整理了解解题过程中的陷阱并对其进行规避。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题型作为错题集整理的思路之一。将同类型的错题进行分类整理。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当属知识点混乱、解题思路不清晰、计算错误以及马虎大意几个方面。教师引导小学生就计算错误的同类型题目进行整理,通过整理的过程中,使得小学生可明确此类题目中存在的陷阱,进而下次计算过程中可做到有效规避。
一、重视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教师更应该注重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新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倾向于学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仅凭简单概念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不然就会导致教学的“貌合神离”,极大地浪费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把握好教学动态,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教学改革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拿逻辑思维来干巴巴地要求学生。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和平移中关于平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列举电梯上下移动的例子,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知平移现象,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直接展示。直观的动态演示,可以更有力地弥补学生想象能力的缺失。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发现平移主要遵循的一些法则,如平移过程走的都是直线,同时是完整的小格子。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时就会格外注意这些规则,进而提升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再如,“数形结合”思想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思想,这个思想在小学数学中也有体现——数轴,学生对数的认识体现在数轴上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上。教师可利用米尺等实物,通过贴合实际生活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数学逻辑思维。
二、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相对较小,但由于课堂的因循守旧,不少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反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僵硬化,即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毫无创新,在讲解课本内容、分析数学应用题时,不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习惯于照本宣科,这就让很多学生对数学课失去了兴趣。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的主要因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很枯燥,一听就犯困、打瞌睡,听不下去。因此,教学创新力度不够,没有创新式的教学方法的现状亟待解决。教师在上课前要进行充分备课,不能在上课时只照着书本讲解来进行,要适当地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要尽可能地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的实例素材,引导学生提取情境信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提炼出当中蕴藏着的数学知识,实现现实已知信息到数学问题的转换,发掘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数学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立足教学实践,增强课堂教学互动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数学课堂虽然有了好的变化,但课堂教学总的来说,还属于单向行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不是学生自己发现和主动提出的,这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单调枯燥,课堂趣味性直线下降,学生注意力分散,思考机会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对于教材的理解不能只浮于表面,而应进行深度的探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增进互动,提升学生的专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数字的认识和理解时,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100里面有多少个10呢?”,然后再通过现场互动让学生踊跃回答教师的问题。再如,观察物体这一课时,课本内容是让学生搭积木,并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积木,画出从这三个角度看到的形状。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搭积木,或提出形状要求,参与指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思维能力,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语: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构建认知体系的过程,学生学不会数学的原因有很多,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实际,强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不解的知识点,尤其是理解性的问题,教师必须重视。教师同时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学生在这个阶段可能面临的疑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学习中找到生活的痕迹。当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么对于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