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琴艺术终结的思考

2020-12-07郑嫣

魅力中国 2020年13期
关键词:古琴弹奏融合

郑嫣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16级本科生,浙江 杭州 310023)

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曾提出艺术终结的问题,“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黑格尔的这一说法可以十分贴切地来形容目前古琴艺术的生存现状。古琴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拨弦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纵观古琴发展史,从远古的祭祀礼器,到春秋战国修身理性的士人雅器,再到汉代独尊儒术后的正心道器,古琴一直有着崇高的文化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今诸多古琴学习和弹奏者,已失去了对古琴的崇高敬意,他们仅仅以娱乐性或者兴趣爱好为初始欲求,不再以一种礼乐教化、怡心养性的道器对待。在这样面临终结的境况下,古琴艺术如何既能保持它千年积淀的余韵,又能满足当代需求,保有现代活力,的确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当务之急。

“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是士大夫的标配,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以琴会友,寄情于琴。然而到了近代,伴随着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士人阶层的消亡,新生教育制度的出现,古琴艺术首当其冲,许多新兴知识分子往往弃之而去。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会弹古琴的人数已不足百人,古琴文化面临消亡断层的危机。直到古琴在2003年申遗成功之后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古琴艺术得以重新开始占领文化市场。但由于消费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环境,很多古琴艺术难以避开商业化之路,移植创新改良之风的出现,让人们开始质疑古琴文化的正统性,稍有起色的古琴艺术再次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值得思考的是,曲高和寡的古琴艺术在下里巴人的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撞击下,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后续再生的机遇。其实早在50年代,琴家们就已经尝试过对古琴艺术进行流行曲的移植,如吴文光先生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陈长林先生的《茉莉花》,等等。这些琴家在移植的时候,就如同翻译一般,其实就已经在进行二度创作。当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属自得琴社,其移植曲目传播广,受众多,从而“让古琴艺术步入生活”。如《如寄》是二次元文化的融合,《静夜思》、《乌夜啼》是与古诗词文化的融合,《玉簪记》、《牡丹亭·皂罗袍》是与昆曲文化的融合,《我和我的祖国》、《七子之歌》是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特别是当今科技的发达与网络的兴起,通过后期制音、剪辑等效果为录制古琴曲,提供了创新机会和手段。如《酒狂》,本出自于明代《神奇秘谱》,相传为阮籍所作,1960年姚丙炎先生打谱将其处理成古琴演奏中不常见的68拍子。这种改良为很多流行音乐处理《酒狂》提供了蓝本。如许巍的《世外桃源》一曲,开头就是吉他弹奏的酒狂曲调,唐朝乐队的酒狂,摇滚式弹奏;3ASIC的Drunk,就是从《酒狂》中获得的改编灵感,以电音形式展现《酒狂》等,无论制作还是演奏都非常成功,深受观众欢迎。

无论改良还是移植,都表明古琴艺术并没有终结,反而又不断获得了新的发展和生命。这里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我们究竟如何来观看艺术之道。无论是古琴艺术还是其他的艺术,艺术终结问题在本质上可以归纳成雅俗问题。反思当代古琴终结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古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形上追求,逐步从俗至雅而无法普众,难以传播;二是古琴的曲摇滚化、现代曲的移植,逐步从文人正统雅器走向大众,过于媚俗。事实上在古代,古琴艺术的雅俗界域难以分辨。最初,古琴是祭祀的法器,在秦朝时,古琴弹奏者的身份也是各阶层都有,没有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之分。其实如何界定雅俗,每个时代的观念也各不相同。宋代朱长文在其《琴史》中写道:“夫蔡氏五曲,今人以为奇声异弄,难工之操,而叔夜时特谓之淫俗之曲”,可以看到今人所认为的难以弹奏的蔡氏曲目,在嵇康的眼里也并非古曲,甚至归为淫俗的曲目。“宋世有琴工嵇元荣、羊盖之俦,率造新声,去古益远”,在宋代亦有人创造与古曲大相径庭的新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出现的新事物,可以引导,可以观望,但不应该一棍打死。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古琴艺术的改良或者移植,其根基都是在传统艺术根基之上的延伸和拓展。对于传统的士人阶层而言,似乎是面临终结了,但这种艺术的终结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一种新的转换,一个新的起点。时代在发展,大众的审美在变化,若一味传承古谱,古琴终将难以普众。时代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因此,当代是大众传播的技术时代,借助互联网和影视文化的优势,古琴艺术因传播之快、受众之多,再次获新生的机会。如上海“艺树计划”、地铁站古琴快闪、百人古琴联弹、2019流行古琴曲《我和我的祖国》,等等。古琴艺术不断融合新元素,立足当代需求,取今复古,努力实现民族化和现代化融合,从而寻找出告别艺术终结的发展路径。

注释: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版,第15页。

猜你喜欢

古琴弹奏融合
弹 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融合》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寻访千年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