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学之美课程内容构建与研究
2020-12-07张小清
张小清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重庆 綦江 401420)
引言: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新课改提出了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教学中达到学生综合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对其产生排斥心理,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无法真正的认识数学,无法发现数学的美,导致数学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科技的发展使互联网走进了校园,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鉴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构建起数学之美。
一、利用互联网体现数学的简约美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由一个个公式和定理组成,公式由数字符号组合构成,它们或简或难。鉴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最浅显的,所以教材内容不会太难。这样一来,数字和符号之间的组合规律及变化就会较为单一。其实数学教学与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相同点,精简[1]。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看到数学知识的时候无法立马明白其中深意,需要有人去引领、讲解,才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数学的简约美主要表现在数字符号的组合与公式定理的运用上。而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互联网已经渗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互联网具有信息量丰富、形象、直观等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数学的简约美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平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就体现出了数学的简约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将数学家研究这一定理的过程用软件模拟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逐一上前演示,进行探究。因为学生体验了这一过程,就会对这一定理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加深对这一定理的理解。通过模拟体验学生可以发现,这一定理中有一个限定条件——平面上。因为只有在平面上的三角形才能有确定的内角和,曲面上的三角形是没有的。在经历过这一次动手操作后,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公式、定理存在的作用:它们并不是禁锢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是为了提高做题效率,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直接应用。
二、利用互联网体现数学的实用美
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天天学习数学脑袋快要炸了,而且数学知识除了有理数运算有点用之外其他知识是没用的。究其根本,是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将数学的实用美体现出来[2]。
例如在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若是直接出一个方程式让学生去解,学生是无法明白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教师利用互联网将一道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的生活中的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公司盈利情况、人口增长状况等,并附带与其有关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产生这样的认知:这些内容是与生活有关的,学了以后是有用的。而且在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学生会回想起这一内容,并快速、准确的解出答案。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小学阶段就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了应用题,并且一直到高中阶段也没有停止。毕竟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将其灵活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快速的将数学的实用美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因为互联网形象直观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利用互联网体现数学的和谐美
和谐指的是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没有矛盾性。在所有科目中,唯有数学可以体现出和谐美。而数学的和谐美主要体现在几何图形方面。不同的线段组合成了不同的形状,不管怎么摆放都具有和谐的美感。基本表现为以下几种美:对称美、变化美、弧度美等。教师若是在教学相关内容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可能无法正确地产生认知,也无法真正的理解和谐美是什么样的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互联网,将相关图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观看,发现数学的和谐美。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能通过这样的观看无法发现三角形的和谐美在哪里,这时,教师需要在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标上A、B、C三个字母,然后将AB=AC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明白,原来一个简单的三角形中,蕴含着一种和谐美。
结语:数学之美无处不在,它渗透在公式中、渗透在定理中、渗透在生活中的应用中、渗透在简单的图形中……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两种。不过,教师要学会凸显数学的美,学会构建数学的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认识数学,更好的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