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策略探讨
2020-12-07张玉梅
张玉梅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500)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旧衔接、巩固新知、获取知识、拓展延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设计好课堂习题,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习题的质量,让习题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为建立高效课堂助力。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设计好小学课堂习题呢?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一些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一、设计有目标性的习题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领,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混乱的。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规定了练习题设计的大致范围,指导教师和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规范习题。作为习题本身设计也同样要遵循教学目标,即设计要有目标性。但习题的目标要有具体的要求,如课前的练习有时是为了引起新知,有的是为了回忆旧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等。所以课堂的时段不同,练习的目标也不一样。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学目标是“从实物、学具等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并认识他们的特征,知道它们的长、宽、高及相互间的关系”。而我们在设计习题时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如以下设计:
师:画出一个正方体,并用字母标出他们的顶点。(这一过程比较难,可以通过现实的模型展示,让学生知道顶点的问题)
生:通过模型我可以看到正方形有8个顶点,可以用A、B、C、D、E、F、G、H来表示。
师:分析这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生:有4个侧面,2个底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告知我们正方体的几本特征,同样认识长方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上述简单的对话练习,让学生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学生在了解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长方体也更加容易、更能清晰地分辨两者的关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习题
习题练习本就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更有兴趣练习,需要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练习,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与生活相关的、与教学内容一致的例子,融入课堂练习,让课堂习题趣味性强,学生兴趣强、练习效果强。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结合以前的知识和学生前段时间参加农场生活的经历,设计和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农场主今年玉米高产,收获了16立方米的玉米,为了存放这些玉米需要做一个囤粮的容器,他家里有一个长10.5米,宽2米的长方形的席子,为了装下更多玉米,让学生帮忙设计一个容器,看做成什么形状的容器存放的玉米最多。
面对这样的练习,学生有参观农场的经历,倍感熟悉,有很大的兴趣,容易投入精力去分析。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设计各种形状,如: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但通过公式计算,一定可以发现圆柱的容器装得最多。这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的新课程理念,既能达到课堂练习巩固新知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将知识用于生活,服务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多样化的练习
单一的形式总是给人以枯燥的感觉,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巩固知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针对不同的练习,采用不用的形式,但并非形式越复杂越好,一道可以简单的口算,不一定需要学生开展笔算。需要规范笔算的地方一定不能过于简单,采用口算解答了事。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多的应该采用具有一定场景的方式融入练习,或者采取游戏的形式。
例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知识后,可以先设计简单的运算:(一)500 g= kg 3 kg= g(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二)让学生回家调查身边物品的重量,如文具盒重多少?一本书重多少?一袋大米重多少?这样的设计不仅多样化,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生活的气息,学生更能感受千克和克这样的重量单位。
四、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习题
在传统的习题设计上,条件问题和答案都是唯一的,学生只有循规蹈矩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也是唯一的答案。这样的设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活性较差。新课改以来,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开放性的习题,课本知识以外的作业形式增多,让作业走进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科目设计习题,让知识实现融合,如美术可以与图形结合,语文可以与路程问题结合等等。
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针对学生男女比例的统计,可以针对本校用手机的学生进行统计,还可以走进小区统计本小区车辆的拥有量等。这样的设计没有同一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更加贴近生活和社会,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总之,课程练习就应该“登山有道,徐行则不困,措足于实地则不危”,应该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本身开展具有实效性课堂练习,让课堂练习成为学生学习、创新的助推器,成为教师教学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