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趣味性的提升策略

2020-12-07郭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旋律音乐游戏

◎郭榕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元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学生将在音乐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拓展艺术视野,丰富精神生活。

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的音乐课堂也要紧跟发展的脚步,不要停留在一节音乐课,学生听范唱,跟老师学唱,最后学生自己唱得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中。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知识将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也要运用各种音乐元素,来优化音乐课堂的教学和设计,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发展,鼓励音乐创造,提升音乐素养的目标。

笔者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如何设计教学调动课堂氛围来吸引儿童参与课堂,激发儿童的音乐兴趣,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以下提高音乐课堂趣味性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儿童爱玩游戏的天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在游戏中,他们模仿各种事物,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游戏成了他们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并从中得到愉悦。音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有规律的、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游戏活动。在课堂中,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在音乐课堂中运用音乐游戏正是利于他们这一特点。音乐游戏使得课堂的趣味性得到提升,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愉悦身心,培养并形成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个性,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音乐教育和审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游戏和“玩”是一样的感觉,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来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等音乐魅力。怎样在课堂中利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其实有很多的音乐游戏,传递旋律、传递节拍、模仿声音、身体律动,这些都是学生爱参与的。

比如,在课堂的课前准备中,我们通过游戏,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小牛“哞哞哞”,小羊“咩咩咩”,小鸭“嘎嘎嘎”,用富有童趣的发声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声习惯,让学生感受和谐统一的声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节奏需要学生掌握的,也可用音乐游戏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音乐节奏的时候,用“开火车”的游戏,请学生来进行节奏的重复模仿,在游戏中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沉浸在游戏世界中的他们也掌握了节奏。这一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在节奏上的听、记、表达的技能,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二、小乐器是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体系之一的奥尔夫教学法,提倡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融合各种小乐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节奏、旋律的理解。当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莫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向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这句话道出了器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小学音乐课堂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小打击乐器,如串铃、碰铃、响板、鼓、三角铁等,通常我们会由学生选择合适的小打击乐器,创编合适的节奏,用这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使用这些打击乐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培养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声音是富有创造性的。除了使用现成的小打击乐器,我们也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制小乐器。自制小乐器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光是要动手制作亲自实践,它是一种创新和探索,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课后在家里制作好小乐器后带来学校,在课堂上交流他的自制乐器,畅谈他的设计,演示如何使用,创编属于他自己的节奏。学生的好奇心强,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小乐器的设计,丰富了教学形式,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用他们的天性激发兴趣。

三、现代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来。合理利用现代技术的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优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素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音符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难以用语言讲清的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教材上的知识点基本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现代教育技术所演示的内容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演示内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难为易。例如,在学生听音乐范唱的时候,课件上可同步出示歌曲的旋律线,以动态的形式让学生感知到歌曲的旋律走向,形象直观、可爱有趣的图谱激发了学生的感知力,把一个个抽象的音符变成了高高低低不同的场景,把听觉上的旋律化作流动的视觉,视听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再如,在讲到一些少数民族,外国音乐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个简短的当地民风的视频,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音乐知识,提高课堂效果。

还可以借助一些移动终端,如iPad,给学生拓展音乐知识。平板电脑上有功能强大的“库音乐”音乐应用小程序,利用这款程序,能够实现演奏、录音、编曲等用途。借助于平板电脑上的键盘,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歌曲,弹一弹唱不准的音,为自己的歌声录个音,学一学乐理知识,在这样的自主学习状态下,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好奇心,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四、学科融合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各学科的平衡全面发展,将原本独立的学科进行融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是表达和寄托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它带给人的是美和享受,它不是以说理性的方式来传播,而是如同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人产生影响。

音乐和旋律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二年级音乐教材上,有一首歌曲《小小的船》,歌词旋律非常优美,“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和蓝蓝的天”。听到这首歌曲时,学生陶醉了,不光是被好听的旋律所吸引,也被歌词吸引。原来,这首歌的歌词,是他们语文课上的一篇课文,看到歌曲标题的时候,学生产生了共情,迫不及待想听听歌曲是怎样唱的。这时候,汉语语言与艺术语言的交相融合,带给学生的感悟是不同的。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音乐欣赏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请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让音乐和谐而自然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五、流行音乐与教材音乐有机结合

现代流行音乐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催化剂,它作为音乐的一个类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行音乐贴近生活,它的受众也越来越低龄化,很多的学生对于流行音乐很感兴趣。而我们的教材也尝试性地选用了一些人们喜爱的流行歌曲,如《大海啊故乡》《外婆的澎湖湾》等,这些歌曲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符合音乐审美教育的需求,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音乐的学习可以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向外延伸,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有选择地将流行音乐带进课堂,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要选择有艺术内涵和教育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领悟到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人格,拓展音乐视野,接触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课,不是非常严肃地上课或讲解,也不能用你一句我一句的形式死板教学,一堂好的音乐课,需要学生的参与、主动参与、自主参与,而音乐课堂趣味性的提升,就是转变旧模式旧观念,创设良好的条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来体验、感受、享受、理解、表现音乐,并获得美的感受。

猜你喜欢

旋律音乐游戏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音乐
爆笑游戏
7月,盛夏的旋律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大地的旋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