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对大学生的群体行为影响研究干预对策分析
2020-12-07赵彧杨陆
赵彧,杨陆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
1 研究过程
1.1 集中理论学习,奠定研究基础
2020年课题组成员集中精力认真研读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同时,课题组成员还研读了国家网信办5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8 个月的2020“清朗”专项行动相关举措,并上网搜集精选了许多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学习和仔细研究,从而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为后期课题研究打好了基础。
1.2 开展问卷调查和师生座谈交流
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面对追星、“饭圈机制”“饭圈文化”的认识及看法。2020年课题组向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商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部分专业、年级、发放了777 份关于““饭圈”文化对大学生群体行为影响及干预研究”的调查问卷。2020年课题组先后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围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如何正确认识“饭圈”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让大学生用正确的理念与思维对待“饭圈”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等话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1.3 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了解饭圈群体特征
2020“清朗”专项行动开展初期,课题组成员深入到饭圈体制内部,通过关注超话,潜水饭圈专用APP,作为成员了解饭圈文化内部产出、策划、集资调度特点。通过采访资深饭圈人士,真实的反应饭圈对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的行为影响及干预,丰富了课题研究的案例,为饭圈文化延伸德育教育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 干预对策分析
2.1 需要重视大学生线上发声的路径和特点
作为参与饭圈主流群体的90 后和00 后的线上参与打榜已经不仅仅是饭圈文化的一部分更逐渐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任务访谈案例来看,参与饭圈文化是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重路径,大学生往往始于线上应援渐渐再由线上转为线下,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对大学生参与饭圈不能只局限于大学生在线上的发声和匿名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大学生将线上转为线下后衍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就大学生饭圈群体行为组织的线上线下双重路径参与的情况来看,其参与具有广泛性、同一性,自发性。广泛性是指在类似于群体内部行动是已集体进行的,一旦发生相关的网络事件,群体内部是形成集体计划共同完成,而不是个别行动。同一性是指大学生参与在线上应援,策划不是随机的,而是由共同兴趣而有意识的形成同一目标相互协助有效推进。自发性是指网络事件形成相应的自发导火索,而大学生参与饭圈文化是导火索为圆心依次由内向外扩算。
2.2 注重合理引导大学生饭圈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从调研座谈案例来看,大学生参与饭圈活动、发表相关言论主要受到少部分“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与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学生工作管理者来说,“意见领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在大学生参与饭圈的群体行为机制中,饭圈文化的“意见领袖”和常规认识的“意见领袖”是有所不同的。
大学生参与饭圈的群体行为机制中“意见领袖”的出现和产生往往是随机显现的,因为大学生在参与饭圈的契机是因为对于偶像的喜爱,在经济利益和行政管理脱离的情况下,不存在固定的“意见领袖”,所以“意见领袖”的出现往往是围绕着某一个事件而产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阶段性、局部性中心的特点。当临时的“意见领袖”出现并发出行动号召后,饭圈内部系统人员围绕临时发起者开展各种围绕这一时间节点或话题的应援参与活动,凸显出了高效的行动力。在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形成的趣味圈层化行为机制群中,由于共同的出发点和驱动力,临时“发起人”的随机性和临时性比率会更大,因此如何在出现临时“意见发起人”时做好引导尤为重要,因为整个群体都具备成为临时“发起人”的可能性,那引导层面也不得不由个体扩展到圈层,从根本起源上了解其兴趣和形成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系统把握,创造更好更民主的评议反馈环境,从而让其在形成初就自主的沿着规则规范的模式内运行,利用主体意识在群体机制运行中重视组织与管理的规范,从而形成圈层群体性可以有效引导的机制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