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0-12-07韩义圣
◎韩义圣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引起了每一位教师的关注。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做出调整,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促进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教室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到:重视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索其他课程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室里,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也缺乏积极探索和学习的能力。仅对“玩耍”部分感兴趣,例如浏览网络,电脑游戏等。然而,随着学习阶段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增强,学生会感到无聊,费力并失去专注。而教师方面也是如此,正因为此学科不受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良莠不齐,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笔者认为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备课不严谨、不充分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备课的质量关联着教学的质量。在笔者访谈过程中,大多学生表示信息技术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很重视,通常只是根据教材来简单讲解。而通过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访谈内容来看,事实确实如此,更有一些教师直接从网络上下载教材,教学设计的准备相当缺乏。
(二)教师缺乏课堂管理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很多教师更注重自己的讲解而忽视了课堂管理方面的需求,这就导致了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事件处理能力。信息技术是相对开放的学科,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心理,做好课堂管理。
(三)教师课程枯燥乏味
在大多数小学中,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安排1~2节,教师为了赶进度不得不压缩自由讨论的时间,将课程大部分时间用在讲解和演示上,很少给学生提问题和质疑的机会,这种单调的课程内容忽视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忽略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了课程质量效率的低下。
三、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新的教学方式
前面说过,信息技术是相对开放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活动等不同的方式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育,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制定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特点和学习兴趣,对症下药,倡导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从中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如浙摄影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物联网项目实践》,老师根据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充分使学生自主探究物联网的内容与实践。
(二)集中演示和个体探究相结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经常会用电子教室中的教学软件进行课程教学,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学生在台下按照步骤,可以迅速领略到操作要义。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教师教学的步骤中,无法自己思考学习,这样一来就缺少了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粤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上中的第二课《快乐绘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中演示的优点,自己使用绘图工具演示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一边学一边自己动手使用,便能够使教学效果更胜一筹。因此,教师在部分探究内容进行教学时,采用集中演示与个体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们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便更能掌握学习的知识。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
在诸多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小组活动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学习成果的方法,但是这一方法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会使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很强的心理落差感。所以,可以让小组之间的合作多于评比,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样是教授《快乐绘图》,分组合作绘画与评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能让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然,再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也要进行充分地引导,让学生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结语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也会逐步完善起来,笔者知道,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很多,很多方面都没有提到。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小学信息技术这一主题,与时俱进,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