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创新实践研究
2020-12-07王艺孜
黄 园 王艺孜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道德浸润、能力提升、精神激励有效结合的氛围。只有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才能保证高校整体的思政教育质量,我国的思政教育才能长远、稳健的发展。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保定学院等驻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将目前该群体思政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统计,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创新路径研究,旨在提升驻保高校整体思政水平。
驻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重视经济救助,思政教育关注度不高。当前,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受到了来自国家、社会、各高校的极大关注,“奖、贷、助、补、减”等等一系列的资助体系在驻保高校基本形成,并且这些高校还积极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条件,来帮助他们应对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难[1]。对于各项资助金是否准时地发放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手中,是各高校在落实扶各项资助政策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在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驻保各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2]。
驻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一刀切”的现象在部分驻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有存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教育依旧是高校主要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在工作过程中未把经济困难学生与非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细致划分,也未关注经济困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导致各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高。由于缺乏针对性教育,导致个别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问题而得不到及时解决,使原来在经济上的单重困难,从而演变成经济、学习和心理上的三重困难,导致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量增加,但这也只是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3]。
驻保高校的教育方法与形式单一化。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驻保高校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单调,主要还是辅导员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与疏导,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但是由于花费时间精力较多,服务对象有限,教育的覆盖面不够广泛[4]。再者,思政教育工作者没有顺应新媒体趋势的发展,没有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没有充分利用。
资助育人队伍人数较少,水平亟待提高。通过对驻保高校的走访调查,大多数高校中基本只有一人或少数几人来负责全校学生的资助工作,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受精力和能力限制,无法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导致无法很好地开展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造成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失。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开展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搞千篇一律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要积极调用现有的资源,包括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不断改善调研方法和渠道,精确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方面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处理好,实现专业化、个性化管理[5]。
加强驻保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驻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思政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更需要专业的师资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思想道德引领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发挥教师教学育人的主体作用[6]。二是辅导员队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建设,做为高校从事品德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给辅导员队伍多创造培训机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确保辅导员能定期接受培训和指导,不定期的走出去参加经验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保障其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拥有足够的创新性思维,增长见识,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一线的优势[7]。三是选拔优秀专业课教师组建梯队完整、层次鲜明的辅导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心理学知识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矛盾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疏导,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将团队整体引导作用发挥到极致,实现在校园内主要教育环节的全覆盖。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进行思政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路径,具体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第一,借助互联网构架网络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性,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利用网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对困难程度进行准确计算和分析, 重点关注对象和一般关注对象进行科学的认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延伸教育触角,借助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视频、社交、学习网站或者APP,建立公众服务平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政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推送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带动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建立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动态数据库。开发微信小程序,精准摸排,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数据的保密和分析工作,组建专门的教师队伍做好平台维护、日常教育和疑问解答等工作,确保此类群体学生能够敢于吐露心声,教师能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长发展“思政教育精准资助包”。
第三,家校合力,精准帮扶。家庭原因是影响经济困难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原因,只有精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亲子关系、成长经历等信息,才能更好的结合学生的情况开展定制化教育和引导,家校合力,形成思政教育的一种助力,营建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在阳光下乐观自信的成长。
第四,开展勤工助学,义务劳动等实践活动。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注重把握岗位的劳动强度和时间,一方面使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资金,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自我认同感,增加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第五,发挥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纳入到党支部的日常党建活动中,建立学习和帮扶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身边的榜样和典型,通过定期的组织生活和开展的文化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引领和指导,提高学习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8]。
第六:挖掘典型,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校内其他资助类奖学金的导向作用,积极挖掘受助学生先进个人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典型示范效应。
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坚持以资助育人理念为指导,在资助的同时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自立自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让经济困难学生学会感恩,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诚信节俭,实现物质资助与精神引领、品德培育的高度统一[9]。
第一:诚信教育。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经济情况,要对经济困难进行诚信教育,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情况,如实反映自己的问题,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增强自身的能力,改变现状,用努力去创造梦想的生活。二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强化学生信用意识,优化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和服务工作,建立联动机制。
第二:感恩教育。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尤其是在全面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都特别注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关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帮扶政策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导学生不要只是以为的索取和接受,更要学会饮水思源,用知识和能力去武装自己,心怀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馈对党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
第三:自立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但是有些学生就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认为是这些资助是天经地义。各高校加强自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认识到,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自己以后的美好生活,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应该由接受资助的“输血”状态向实现自主“造血”状态的转变,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以当前的资助帮扶推动学生真正的自立自强,让学生能够不受环境的约束去施展本领,不受经济的困顿去完成梦想。
第四:理想信念教育。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着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融入其中,补足学生的理想信念之钙,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教育他们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第五:就业创业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家庭环境背景,做好学业和职业的规划,改变就业思路,拓宽职业路径选择,以此为目标而不断去增强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来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仅有益于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还有益于体现我国教育的公平、公正属性。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育,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事半功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力度下,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