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方法研究

2020-12-07刘薇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物质化资助德育

◎刘薇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我国已经建立多个资助项目,比如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也为方便学生求学建立了专项教育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避免受助学生过分注重个人得失而影响人格的完善,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品质不一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普通高校学生之间有着较大差异性,高职院校学生所接触的环境特殊性,导致其过早沾染成年人的通病,提前将自己的生活利益化,进而造成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所面临的学生品质高低不一。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学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难题,品德良好的学生基本不需要过多干涉,但是有品格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进行德育熏陶,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教育效果。

(二)资助工作片面权力化

所谓的资助工作片面权力化,简单来说就是单人掌权的限制性。一般来说,高校资助工作中受助审批的负责人都是辅导员教师或者高一级领导,这一类人对于受助审批有着极大的掌权性,审批过程往往半透明、半公开、半徇私,导致整体受助工作质量严重受损,甚至会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腐败现象,极大地危害院校健康发展。

(三)资助过程物质化

就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来说,基本所有学校的自主流程都是一样的,由学校下发文件至各班级执行,最后再以班级为单位上报审批。班级各自执行的过程是一个物质化、形式化的过程,而物质资助并不是高职院校的资助目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工作德育教育的开展,导致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精神熏陶得不到良好地提升。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的方法探析

(一)加强德育教育针对性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效果的提升,首先要注意德育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才能确保工作效果的逐渐增强。第一,负责资助工作的教师应当了解一下受助学生群体;第二,教师应当充分学习德育教育工作内容;第三,以德育教育内容为中心规划资助工作。以此,可以确保资助工作开展中德育教育的干预性,保障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完善人格,保持心存感恩。

(二)提高资助工作者的责任心

为有效解决资助工作权利片面化,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让工作教师正确认知资助工作和德育教育,充分了解这份工作对于学生的意义和自身的使命感,从而保障资助工作开展的价值。增强资助工作教师的责任感,有助于保障工作本身不偏离中心,确保一心为学生着想,并推动德育教育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从而促使受助学生有效保持心理健康。

(三)多元化发展资助过程

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以及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应当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多元化发展资助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便利渠道。近年来新媒体行业发展异常迅速,资助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平台,让学生透过平台可以进行受助咨询,也可以进行各种问题询问,促使资助工作平台形成一种系统化、全面化的教育体系,为德育教育在资助工作中的开展创造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的好坏受多方面影响,主要是学生品质不一、资助工作者片面权力化、资助过程物质化等,而加强德育教育针对性、提高资助工作者的责任心、多元化发展资助过程等措施,是促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教育效果的增强,有利于完善受助学生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健康良好的成长和发展,从而确保成为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物质化资助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警惕精神的物质化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非物质化”的激励方法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