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分之一”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07唐德富李婷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思维

◎唐德富 李婷

关键字:“二分之一”理论 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

一、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文字量大、内容繁杂,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海量的知识点组合成学科教育中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好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历史学科及其他各科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中生普遍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信条,多数学生仍坚信“背多分”,因此,单纯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历史知识仍是现阶段广大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从教学方式来看,尽管新课改在不断实施深化,但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目标而轻能力、重结论而轻思维、重理论而轻启发,学生受困于“填鸭式”的教育,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应当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优化呢?于友西在《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中提到:“在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类型,其中关联式,就是在原有学科课程的体系下,尽可能联系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使历史学科的内容能够放在更广阔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来身处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及对历史学科的不断研究,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将数学中的“二分之一”理论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庞杂的历史知识简单明了,更便于学生理解运用。

二、“二分之一”理论

近年高考中,不仅单纯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是一种从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扩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历史形象思维等能力。笔者认为“二分之一”理论或可将复杂的、抽象的历史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可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

何为“二分之一”理论?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可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事物看做一个整体,即1,将整体分化为A、B两个部分,即,在整体与部分之中始终遵循此升彼降、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即若A的力量增强,则B的力量必定会相应减弱,若A逐步削弱,则B的力量将逐步增强。利用整体与部分之前的关系,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明了化。

实例一:

在讲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学生往往会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弄混淆,而我在讲述时,往往告诉学生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的两对矛盾,即“君权VS相权”“中央VS地方”分别看做是整体1。按照“二分之一”理论,当相权被逐步削弱时,相应的君权会得到加强,这也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汉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宋时的二府三司,明清废丞相、设军机处等措施使得相权逐步分化削弱,直至被废除,而当制约皇权的相权被逐步削弱,处在对立面的专制皇权自然被加强,直至达到顶峰。而当中央权力高度集中时,相应的地方独立自主权被削弱。也即从秦朝开始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区别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西汉时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地方割据势力被削弱,中央地位得到稳固;隋唐科举制度出现和完善,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元以后,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省制一直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将整体划分为两个部分,不仅便于学生对于整体知识的掌握,同时使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对比中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发展的脉络。

三、“二分之一”理论教学的意义

(一)化繁为简,深化知识,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 “二分之一”理论是将学生已掌握的简单的数学理论运用到历史学习中,让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两个相应的对立面,当A增强时,则B必然削弱,通过简单的力量增减的对比,不仅使历史知识更为清晰明了,简单易懂,更让历史知识的积累多了一种记忆途径,交织起一张认知历史知识的经纬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厘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自己的认知地图,真正地实现温故知新和融会贯通。

(二)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许多人认为,数学侧重于抽象思维,而历史则更侧重于形象思维,数学与历史之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其实不然,且不论数学之中古往今来的诸多数学家、数学成就本身就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历史,历史当中的时间、数字、数值等也都是数学的体现,因此,二者关系实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将数学当中的理科抽象思维运用于历史教学当中,让学生将已有的数学思维进行正迁移,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简化历史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打破常规和传统的学科界限,突破思维定势,引申迁移,触类旁通,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正如:“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锐,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变’”因此,学科之间原不存在森严的壁垒,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是由知识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而历史学科的广博性决定历史学习需要不断扩宽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中,使学生掌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的能力,让学生突破以往学科分化的思维固式,在学习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科知识,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三)增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现代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面临学科门类数量增加,划分越来越细致,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交叉日益加剧的现象,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才能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也就要求历史学科教学以历史为主体,实现多学科渗透教学。日本的一项调查表明:学过三个专业的学生,其创造力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其次,只有一个专业的居末位。这说明多学科综合培养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将数学中简单的“二分之一”原理正向迁移于历史教学中,使看似分离的、散乱的、片段的,整合成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进而增强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

(四)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各学科教学中安排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到两条规律:其一是“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完全为学生所不了解的课题,很难使他们感兴趣。”其二是“学生早已透彻理解的内容,也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在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二分之一”原理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会使学生觉得某一片段很熟悉,或某一知识在历史学科中也能得到验证、说明,以唤起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愿意参与,进而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时效,使学生“能学”“会学”“坚持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教育不断高速发展,高考模式不断地变革,给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面临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不断“充电”,不断研究,除了精通熟练本专业的业务之外,还应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化繁为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期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