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07廖翠玲
廖翠玲
(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前言:很多中职院校当中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将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是中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创新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当中的实践和理论产生脱节的制约,在课堂教学当中将是实践和理论进行高度的融合。从而实现“实中有理,理中有实”的目标。学校突出对于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工作,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而中职院校当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实施实践和理论一体化教学方式能够符合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也是能够适应中职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可行性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当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其他专业特点不同的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进行学习和教学的时候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而相关的教学活动也大多都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这也是中职院校当中计算机课程的一项主要的特点所在[1]。而中职院校当中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当中的理实一体化主要指的是通过理论结合实践,以理论为够用、实用作为主要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标准作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核心内容,从而确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另外,按照专业课程的需求,学校要将学生的计算机课程转移到实验室当中,进而能够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程不会受到实训课、实验课、理论课的限制,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充分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练、考”等方面一体化的教学状态。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我国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实践部分、理论部分。通常理论部分主要是由专业课的老师在课堂当中进行讲解,而学生上机更多的是由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进行知识教授,计算机专业的理论课老师通常是进行理论推演,实践指导老师是实践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并没有树立一个从理论联系实际,对问题进行实际的推到并解决的能力和观念。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将其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分开,对中职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非常的不利。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专业课上主要以学生作为中心,将相关的训练任务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相关的实践教学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和指导。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培养目标整改课程内容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而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因此在设置相关的课程时,不光需要围绕着学科,更多的是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进行一体化教学需要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内容和理论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的专业技能知识。学校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和人才的需求,进而设置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有关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当中,增加自身操作软件的应用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储备
学校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一批可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而且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的周期也非常的短,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淘汰当中,因此,需要重视对于学校教师整体的教学知识的储备情况。要时刻的根据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发展,从而安排教师学习一些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软件和知识,为增加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做好全面的准备。另外,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根据实践和理论进行共同发展,不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实践操作能力[2]。
(三)建立相适应的考核与评价手段
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同时还能够掌握和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整体的掌握情况。按照理实一体化的相关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创建一体化的知识考核评价体系。而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课程,一般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主要占比为20%,学习态度30%,实践操作的比例为50%左右。因此,课堂考核主要包括课堂回答问题、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校技能活动的奖项等。这样的评价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操作,从而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从而让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的时候,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整改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的教育储备、建立相适应的考核与评价手段,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