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中学生物学教学
2020-12-07汤丽文
汤丽文
(辽宁省庄河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辽宁 庄河 116400)
引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和活力的不竭源泉,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向学生们传输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塑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用诗词、成语、谚语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从而养成勤思好学的习惯。俗话说的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诗词歌赋,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活泼,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人文观察视角,将生物学相关问题、社会文化有效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两栖类的生殖、发育”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导入新课,并提出问题,“青蛙在哪一时节会鸣叫?鸣叫的原因是?这属于一种什么行为?”以蛙为例,让学生了解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了解胚胎发育和环境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蛙个体发育标本或者是看科教视频,巩固所学知识,对生殖发育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对“鸟类的生殖发育”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朗诵,让学生感受到春的生机盎然,营造一幅美好的春天景象,并提出问题,“鸟在春天为何要争暖树,啄春泥?鸟类的生殖行为有哪些?”在学生们查看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掌握鸟类的生长繁殖知识。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去探究生命的奥秘。
二、将古人的哲学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万物相生相依”,关爱自然,尊敬生命.古人云:“万物相生相依。”即自然界中的各种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天、地、人与生物合一,没有贵贱之分,要平等和谐相处,也就是维持生态平衡。倘人类认为“天大地大我最大”,在自然界中为所欲为,就会使原有的自然和谐关系(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既损及大自然,更伤害人类自己。 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万物都是相生相依的。
三、故事引路,传递学习能量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故事,传递学生学习的正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诗句,也就是为了体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民吃饭问题,他的贡献不仅影响着中国,更影响着世界。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四、用传统文化故事,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丰富,如果能适当地引入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生物教学富有情趣,诱发学生产生联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兴趣。
在教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由于书上介绍了我国唐朝长安城(今西安市)街市上的裁缝知道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以防止伤口发炎的故事,因此我以此故事引路,向学生提问:“长有‘绿毛’的糨糊为什么能防止伤口发炎? 没长‘绿毛’的行不行?”这样通过学习与思考,学生认识到我国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发现了“抗生素”,并为中国的这个发现而感到骄傲,同时对生物相关知识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挖掘材料,融入传统文化
“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合孝道有关知识,在进行生物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对孝道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养成和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关孝道知识,表现并不明显,加之,现在的初中生所接触到的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少,对于孝道有关的内容兴趣不高。要想将孝道知识更好地融合到生物课程教学中,就要对课文知识进行二次开发,挖掘课文内容,从初中生认知水平入手,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让民族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后加深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最终为培养民族自信、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好教学计划,结合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由此引导学生培养生物素养与传统文化素养,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