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为何热衷经典

2020-12-07文任冠青

时代邮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刘姥姥弹幕红楼梦

文任冠青

在上线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系列后,聚集众多年轻人的B站收获了超过8000万的播放量。“泪目了”“爷青回”“排面”……年轻人扎堆到这些剧集中发送弹幕,有时层层弹幕甚至掩盖了剧情本身,呈现出真正的“刷屏”之势。

四大名著在B站走红,首先源于它们与网络文化的相互“反哺”。这些年,剧集中的一些“名场面”被再发现、再加工,许多经典场景也被做成动图和“鬼畜”视频,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比如,《水浒传》中的“俺也一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还有《红楼梦》中的“这个妹妹,我见过的”等经典台词,如今就遍布社交媒体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典从未离我们远去,网络流行元素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导流方式,吸引一波波年轻人重回老剧中一探究竟。

而与电视台重播不同的是,弹幕这一特殊形式的加入,不仅刺激着年轻观众“我来看剧”的主体意识,还大大增添了“老剧新说”的参与感与趣味度。传统教育之下,人们往往需要“正襟危坐”式地接受经典名著,要考虑它的主旨,关注它的表达。而弹幕形式的添加,则卸下了年轻人的接受负担,消解了其间过度的严肃性,从而构建了轻松有趣的观剧舆论场。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经典作品的剧情和人物设定都太过熟悉,所以经常能够想出一些精妙无比的点评。比如,当林黛玉“还没唱《山门》呢,你倒先《妆疯》了”“她有冷香,你怎么没有暖香来配”等醋味场景出现时,一句“林怼怼上线”的弹幕便把观众与人物的心理距离拉近,仿佛我们都是红楼梦中人。

经典电视剧的“耐刷”,还在于其在细节把控和情节安排上的考究,多种层次的丰盈性让人次次看完都有新发现,常看常新。其实在这些电视剧上线B站之前,我就时常通过“轮播”的方式复习《红楼梦》。这其实首先是基于一种归属感和轻松感,由于所有情节皆已烂熟于心,对电视剧的品质也很有把握,所以相较于新剧,老剧的接受负担和“弃剧”风险更小。有时候,我甚至会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听剧”。

可是这部老剧的神奇性就在于,几乎每次重刷,我都能从中咂摸出新的味道。比如初看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一回时,我会认同不少插科打诨的弹幕,觉得刘姥姥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单口相声演员”“一人分分钟把控住全场”;可再次刷剧时,我却看到了她“聪明人装糊涂”的无奈与辛酸,也开始对那句“大火烧了毛毛虫”的谶语感到细思极恐;三刷时,我则注意到了贾母与刘姥姥之间张弛有度的高手间对话,她们把话语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显示的是两位老人历经世事的圆滑与智慧。

你看,单单是这一场戏,就有着多种层次的解读空间。这不仅是因为曹公写作时的呕心沥血,也同样受赐于当年主创团队的用心还原与考究表现。相较而言,现在一些新剧显然缺少如此满满的诚意。情节设置生硬、主旨浮于表面、人物脸谱化严重甚至是疯狂“注水”等现象,都让年轻人觉得实在浪费时间,于是避而远之,转而投入经典老剧的怀抱。

这一现象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影视剧噱头往往是过眼云烟,深耕内容本身才是王道。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之后,能够屹立不倒的必然是那些经得起推敲的良心好剧。

猜你喜欢

刘姥姥弹幕红楼梦
HOLLOW COMFORT
刘姥姥吃鸽子蛋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弹幕”防御大师
从《红楼梦》看养生
刘姥姥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别样解读《红楼梦》
刘姥姥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