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情感,深化教学
——以民族声乐情感教学为例
2020-12-07李汶蓉
◎李汶蓉
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涵盖极广的艺术概念。从狭义角度去理解该艺术,可以将其理解为情、声、字、韵为一体的歌唱艺术。该艺术内容丰富,包括演唱技巧、作品丰富、情感表达等。要想让学生参透该们艺术,成为民族声乐的传承者。教师就必须提升民族声乐的教学有效性,在把握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民族声乐教学现存问题,立足情感的同时,落实有效教学策略。
一、民族声乐教学现存问题探析
在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出现的最明显问题便是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过多的重视技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导致学生只能够从表面层次上理解民族声乐作品,而不能够表达歌者的情思。这样顾此失彼的民族声乐课堂教学倾向,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完成质量,也会导致学生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参透处于低级层面,教学有效性不高。
可以说情感教学的“空缺”与“脱节”是民族声乐教学课堂的最重要问题,它的存在衍生出来其他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加以重视。
二、民族声乐情感教学有效措施
(一)转化观念,情感表现能力与发声技能教学同步
音乐教师把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要把握民族声乐并不仅仅是有序的音乐排列和音乐要素组成,它更是情感的表达,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情感表现能力与发声技巧教学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教学。
即在开展民族声乐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声乐情感的启发与培养的角度去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声音、节奏、音高的理解。必要时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去自主感知音乐情感,在音乐情感感受与情感想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乐感。这样能够在同步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学生与民族声乐作品之间建立起鲜活的音乐印象,从而在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的同时加快民族声乐的学习进程。
(二)深入挖掘,探析民族声乐背后深层次情感内涵
培养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把握,需要学生真正走入民族声乐的世界,感受音乐背后深层次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学内容,基于民族声乐曲目带领学生探究该曲目的特点与内涵,从而让学生能够抓住曲目的情感,进而抓住曲目的“魂”,真正理解声乐。
带领学生了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与意图: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品也会表达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从创作背景入手,丰富课堂,带领学生感受音乐内涵。如在学习《梅娘曲》时,作品创作于1934年,是话剧《回春之曲》的插曲,教师可以从剧中的主人公——南洋华侨富商梅娘的经历入手,让学生感受该首民族声乐作品背后爱的呼唤的情感。
带领学生掌握民族声乐作品的精神实质。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过程中丰富音乐曲目的空白,从而促使音乐形象更为丰满,这是引导学生联系自我情感与音乐情感的方式,也能够丰富课堂。
(三)注重形体,日常教学注重塑造学生的形体语言
在唱歌表演的过程中,每一个姿势、延伸、步伐、手势或者是面部表情作为身体语言,实际上都传递着情感。要想让民族声乐演唱更完整、更生动,学生不仅要真正的理解情感,更要学会表达情感。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演唱形体训练,要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表达情感,使表演更加形象化、丰富化。即需要教师开展必要的练唱活动,让学生通过眼睛、手势、仪态等表达出与音乐情感相对应的画面。
三、结语
虽然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认识到民族声乐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在把握民族声乐艺术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情感的真实性、含蓄性与创造性,就能够在有效落实情感教学中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民族声乐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