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2020-12-07袁钰汀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功绩私欲不争

◎袁钰汀

网络高速发达的时代,都说我们现代人生活太过浮躁了,无奈大多数精力都耗费在了碎片信息时光里,对生活的追求、信仰渐渐寄托在这些文字鸡汤、拼凑文学所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我们不否认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但我们确实逐渐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追求梦想、打拼道路上迷失自己……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圣人老子就仿佛已经预示到了我们的种种困扰,五千字真言字字恳切,尤其在第二十四章中明确提出了对我们处世行事的建议,以及如何保持真我,从容不迫脚踏实地的走向成功,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成功之道

企,河上公本写为‘跂’,古代企、跂通用,意为“踮起脚跟;翘起脚尖。”强调‘企’是指向上、漂浮且不稳定的意思。跨,指越,三步并两步走。《广韵》:“跨,越也,又两股间也。”为了站的高反而站不稳,为了走得快十分着急反而走不快。范应元对此提出:“……跂也,跨也,以譬人之好高争先,所以行不正,不可以常久也。”行而不跨,则得以常久,常久则得以达标。

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小苦练书法,为了钻研揣摩用笔的方法,每天挥笔疾书,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然而每次练完之后他都会到家门口的水池去涮笔,久而久之池水都被他洗笔的墨水染黑了,因此王羲之“墨池”流传开来。经过多年苦练和悉心钻研,王羲之书法自成一体,至今都是三大书法家之首。尽管《兰亭集序》原贴早已失传,但它留下的复本却依然是博物馆里无数人不远千里只为一饱眼福的镇馆之宝。对于天才之说,我更相信天赋只是他踏上书法之路的一个指引门,成就天下第一行书的更在于他持之以恒的刻苦练习,不眠不休只因将自己的热情倾注于此的日日夜夜,这些我们都不可而知了,早已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沉入他长长的梦里,但他所留下的行书以及他的事迹千古流芳名垂青史……

其实我们常常在说成功之道,事实这世上本没有成功之道,寻求的人多了就成了一条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明白,重要的不是成功这个结果,万丈高楼平地起,欲速则不达,而是在于稳扎稳打的夯实基础,打好根基这一过程的话,那么我们才算明白了老子这一“成功之道”了。

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之自我修炼四法

舒王曰:“所谓不自见者,乃能无所不见。”见,通“现”,显示、彰显之意。董思靖:“蔽于己是者,夫谁信之哉。”自以为是的人和自我显示的人一样不明达,不能明辨是非、使人信服;伐,功劳、战功;也可作”自我夸耀”。意思是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绩。郭象曰:“矜夸自恃,不解忘功,众所不与,顾不长也。”妄自尊大的人得不到拥护,因此怎么能得以长久呢?

为己之私反而不能成己之私,贪恋功绩反而不得功绩。渴望被人赞颂,渴望被人看到,都不过是我们内心的私欲罢了,也是我们不得不直面、反省的问题。许多人往往忽略掉自身的问题,寻找外界原因,越来越向外表现自己,张扬自己,妄求通过这些表现掩盖自身的缺点,可是最终还是会一败涂地回到最初的起点,所以一切问题只有从自己身上出发,正视自己的私欲,将这四种行为规避开来,才可得到一种更为通达的人生状态。

回归现实,人们常常会在急功近利、水深火热的竞争和前进中迷失自我,甚至有人自辟小道,谓之捷径,辨之“成王败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殊不知早已偏离了正确轨道与其所谓的初心渐行渐远。事实上,“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自有轮回法则,企者不立,在于脚踏实地,跨者不行,在于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明白不争方能守住初心,继而才能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同时,不自矜、不自伐,对待他人以平等观之,对待自己以谦虚守之,对待成功以常态处之,对待困难以全力赴之。道路上总是千难万阻,纵然去日苦多来路艰险,但只要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再高的山顶也终有到达之日。

猜你喜欢

功绩私欲不争
坚持“不争”
张之洞的“三不争”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回声
希腊神话的内在文化精神
不争的函谷古道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不 争
国共两党抗战功绩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