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下数学“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0-12-07朱晨
朱晨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小学,江苏苏州 215131
在疫情不断升级、不断严峻的形势下,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做好延期开学期间的教学,线上教学成为疫情下的主要教学方式。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把线上教学推向了新台阶,点播网课、直播网课,教师布置作业、电脑批改,录制视频、制作“抖音”对作业进行讲评等,成为特殊时期下新的教学形式。一场疫情,更让人民群众把“生命教育”这个永恒主题抬到了新的高度。新时期新课改的总目标“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就凸显生命教育的理念价值。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教育的第一要义。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践行生命教育,让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完美整合,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即“云教学”中,我也常常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的元素,下面,我将结合实例,就疫情防控下,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展开论述。
1 保障思考时间,创造磨炼的机会
生命的轨迹是一次次活动的构建而成。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首先应重视生命活动的质量。活动的质量,决定和影响生命的质量。为此,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建生命价值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我们的“云教学”采取的是直播和录播相交替的互动方式,绝大部分是录制视频,尤其是观看学习此类录播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大胆地按下“暂停”键。平时课堂上,当教师提出稍有难度的问题时,往往仅有少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大部分中等或后进生往往会思考然后便止步不前,更有甚者直接选择“放弃”和“等待”。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其中部分原因便是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而现下的“线上教学”,当学生获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他可以按下“暂停”按钮,经过充分地思考和分析,随后按下“继续”,接着学习。
因此,疫情下的“云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和时间来经历挫折、经受磨难。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设置更加深层次的思考问题等而得以实现。经常性对学生进行更具拓展性的思维训练,经常性开展探究、创新性学习活动,都可以让学生接触困难,并强化他们用于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排除困难、提高受挫力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挑战思考题和探究性活动,也有助于他们生命“免疫力”的培养。
如《圆柱、圆锥的体积》的教学时,多数教师会给出一些圆柱体、圆锥体的图形,让学生根据底面半径、高等已知条件,套用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而求出体积。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如此简单,感受到数学学习中浸润阳光和雨露,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挑战自己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教师给出开放性的问题:围绕三边分别为3cm、4cm、5cm 的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进行旋转,求出旋转后的图形的体积。这个问题,优秀生可能求出两种情况的旋转后的图形的体积,多数中间生,满足于一个答案,而部分学困生则对这个问题束手无策。这个问题,让部分学生“笑对”数学,让少数学生对数学“哭泣”。其实,让学生能够找出问题的本质、借助所学的公式,不难解决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找出所求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由此解决问题。甚至还可以思考,能否围绕斜边旋转,借助直尺和公式,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探索。
教学中,不一味给学生轻易满足的环境,而是适当设置障碍、增加难度,激发他们潜能,让其接受挫折,积极参与磨炼,促其提升自信,最终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提高生命价值的高度。让学生身临体会,无论是学生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经得起人间的冷暖、扛得住世上的悲欢。
2 借助网络平台,感受生命的魅力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是实现数学价值的终极目的。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学生体验生命历程。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我们的“云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可以在一台电脑或一台平板前,随时、及时获取全国甚至是全球的信息。平时课堂上,如果教学需要一些实际案例或是事实数据,需要老师提前收集和整理,或是老师提前布置给学生收集和整理,没有办法随时随地获取,尤其是遗漏某些重要信息或数据时,只能等到下一堂课再进行。而现下的“云教学”,因是在家中进行网络教学,教师或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搜索以及整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尤其是实时的疫情相关的信息。
在“云教学”期间,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丰富学生的课外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也提供学生经历生命历程的机会和体验。比如,在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或复习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于网络资源,查询、了解全国各省的确诊人数,制作表格、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找一找确诊数最多或最少的省份;也可以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图标,了解各省份的变化情况;亦或是绘制成扇形统计图,从图中了解各省份的确诊数在全国的占比。让学生结合疫情,在生活中、在网络中查询数学和生命的联系。比如在疫情初期,“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等口罩的价格一涨再涨,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题目:比如各类型的口罩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几?比如“N95 口罩”比“一次性医用口罩”贵百分之几等等。一方面,通过疫情和网络,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感受“生命大于金钱”“生命面前,金钱是多么渺小”。再比如,教学“利润”方面的问题时,让学生向爸爸妈妈或是在网络上了解疫情下的口罩的销售价格,算算当地商家的利润是多少,感受“供求关系”。而疫情面前,也有一些“免费赠送口罩”的商人,他们把生命、把社会的价值看得比金钱高的多。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线上实践活动,我们要向学生渗透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数学中的生命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从中受到生命教育的熏陶。
3 学习“抗疫”精神,再识学习的价值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工作和教学中,我也始终在寻找数学和德育的结合点。无论是德育工作者也好,数学教师也好,亦或是语文、英语老师,我想,“抗疫”精神,都将是学生最好的教学素材。
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网络上,有人总结我国取得抗疫成果的两个原因。
一是“怕死”。这里的“怕死”,我给打上引号。它更多的是指,我们具有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精神和情感。从小,父母长辈便教育大家,“安全第一”“生命只有一次”,习总书记在疫情防控初期也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正是因为中国人具有这样的品质,懂得“生命失去了再不会重来”的道理。
为什么要居家隔离?为什么要开展线上教育教学?都是因为我们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首位。每一个人的“居家隔离”都是在为争取“抗疫”胜利而作出贡献。
二是“不怕死”。“不怕死”的是谁?是疫情当前逆流而上的钟南山、李兰娟,是视死如归、“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医护人员,是把责任扛肩上的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等,而这其中,冲锋在前的便是党员干部、团员青年。这些人,也珍惜热爱着自己的生命,但他们更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把人民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他们称得上是人民的先锋、是时代的英雄。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种“不怕死”的精神,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沉淀,不断地“去糟粕”“取精华”,而形成的。在以往的“汶川地震”“抗击非典”“森林火灾”“洪灾”等等灾难来临时刻,无一不展示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
回头再看“线上教学”和“抗疫防疫”,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让原本不可能的不见面学习、居家学习变成了可能,政府的投入更是让乡村、山间也能接收到网络信号。而通过“线上教学”,还引申出一系列的网络布置作业、收集作业、批改作业,线上直播讲解、录制视频微课讲解等等,无一不在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移动鼠标、敲动键盘,便能翻转课堂。另一方面是矛盾的科学技术的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我们的科技能力、医学水平仍旧不足以从容面对。因此,活生生的生活实例始终在提醒我们“学无止境”,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而数学学习,一定是基石、是根本。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寻求创新和突破,教师更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明白,生命是一切的源头,而不断地学习,可以让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不那么的渺茫和无力。学习,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创造生命的价值。
我曾在《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教学中的末尾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人的)生命就像线段,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终结,有始有终。(人类的)智慧就像射线,从人类诞生起,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创新,有始无终。时间就像直线,不知从何起,不知从何灭,无始无终。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时间,用无限的智慧创造无限的价值。”
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数学教学中,应把握“以生为本”、“发展为本”,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巧用教学智慧,将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和谐统一,实现生命和数学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