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考
2020-12-07唐小川
◎唐小川
作者单位: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很多基础知识被归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导致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加上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一些特点,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在大部分的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全部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例如计算机的特点、优势等等。另一个就是计算机的应用,像Word、Excel等实际性的应用,教育者利用教学软件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或者是案例教学等方法,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二、关于中职学校学情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中职学校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教育者的教学要求也特别严格,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在教学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关心学生的感受。因此我们也是针对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分析。例如有的学生在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自己就接触过计算机,但是大部分都是用于在电脑聊天或者是玩那些网络游戏,对于计算机的各方面的应用程序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时,要学会灵活的教学,针对不同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然后再让这些学生给那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三、开放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构建与运用
(一)情趣化原则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教学“Word文档格式化”时,教师要摒弃传统授课模式,采用微课形式:在微视频播放之初,分别呈现出“个人档案设计”“精美图案设计”“数据图表的创建与编辑”等动态性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了解,只要学习并掌握了“Word文档格式化”知识,就能随时进行设计和制作这些作品;然后微视频呈现相应的操作步骤,让大家边学习边动手实践,从而获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言的。教无常法,贵在得法;衡量课程教学活动的生动程度、精彩与否、效果如何,其根本标准并不在于教师的自我感觉,而在于能否因势所需、因时而化,并且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手段真正赢得学生的兴趣、互动与认可,否则即使再缜密精美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三)整合性原则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虽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基础性技能课程,然而它与许多学科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正因为如此,积极开展以优化教学为目标的学科整合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熟能生巧。如在文字录入训练活动中,可与语文等学科之类的知识,也可根据班级专业情况实行整合;对于机电专业班,选取机电安全规程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资料录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班,选取旅游法规、旅游管理常识等方面的一些文字资料录入。又如在Word图文混排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班级专业特点选用训练素材,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选取一些旅游景点图片以及景点介绍等作为练习素材;对于机电专业的,选取一些机床图片、操作规程等作为训练材料。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并有效放大学科整合的“双赢”作用,而且能够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自主性原则如果说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要求,那么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则是“核心之核心”。由于中职院校有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学生群体的计算机基础和水平起步也大不相同。有鉴于此,学校可首先对入学新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班,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开展循序渐进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直接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也就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主要采取个体自学和同伴合作的形式,积极开展自主化学习活动,以逐步锻炼自己的上机操作能力。历经一段时间的教与学之后,也可激励并引导学生以“自愿+指定”为原则,开展互相之间的“面对面结对帮扶”和“网上结对帮扶”活动,使之把“师教生”和“生教生”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值得提出的是,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中,教师都要通过相应的主题活动形式,如图表制作竞赛等,持续保持学生群体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发展性原则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活动,积极引入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比如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评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等3个部分。前者主要以学习态度与品质、课堂出勤与纪律、学生平时成绩为依据;笔试考核主要是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等知识进行考核;后者则主要以实训成绩为考核依据,指向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用证书成绩来考评他们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