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音乐与生活的桥
2020-12-07岳影婷
◎岳影婷
作者单位:桐乡市振兴西路小学
我们说生活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然而音乐也是我们随手可以捕捉的,那跳动的音符经常在耳畔响起,伴着生活,清新而又美好。无处不在,停下脚步,用耳朵去感受,那骑车上学的学生哼着流行歌曲,那人来人往的超市播着舒缓的曲调,那电视上转播的比赛现场响彻着激昂的进行曲,那咖啡厅中流淌的浪漫曲调……
若将人分为幼儿阶段、少年阶段、大学阶段、成人阶段,那么音乐对人生的每个阶段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幼儿阶段是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阶段是孩子们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认知阶段,是对事物的感知阶段,形态意识占主导阶段。少年阶段的孩子们对真、善、美在意识形态上有了定位,个性逐渐产生。然而在面对启蒙与真善美形成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选好地,立好意——搭桥之基
(一)拉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对任何课程而言,学习的首要元素都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的欲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学习也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在于学生层面,将音乐与生活相融合、渗透,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之所以课堂参与度不高,就在于其不想学,对此,生活化教学有着不错的应用价值。生活化教学以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元素作为教学辅助内容,这些生活元素一来可以消除学生与音乐内容之间的隔阂感,拉近学生与课程的距离,二来也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爱音乐,更乐于学习音乐其中的美妙,一举两得。
(二)走近生活,提升教学能力
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或者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之于教师而言,游走于生活与音乐之间,如何游刃有余地搭建好两者之间的桥梁,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而已,教师本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师作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者,其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自身成长与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音乐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采用生活元素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课程教育理念的转型以及教学技能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二、择好法,行好路——建桥之体
(一)创建生活情境,深化内容理解
音乐是关于声音的艺术,以乐音传递到人耳,进而感染人的心灵,实现审美的目标。相比于视觉艺术而言,音乐更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更大,很多学生之所以对音乐课程不感兴趣或者说兴致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小学生的具象思维与音乐内容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对此,最佳的方式则是创建相应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音乐内容具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内涵,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上也大有裨益。就以《美丽草原我的家》教学为例,这首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描绘了草原上优美的风光,歌词美丽,旋律动人,出现了草原、彩蝶、骏马、牛羊、牧羊姑娘、毡包等独具草原特色的意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出这些意象,并将之与学生习以为常的家乡风光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别样的美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其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不仅如此,在诸如《春雨蒙蒙地下》等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自行设计制作相关的校本资源,比如在春节时节,录制春雨落在校园、公园、草地、田野的小视频,在课程教学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近距离地感触春雨的声音,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歌曲的情感。
(二)整合多元课程,感受别样美妙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可以和多元课程相整合,如在听音过程中,可以加入美术画画的整合,让孩子听一段音乐,然后画下来,时而舒缓,时而高昂,时而平静,时而激进,于是孩子把生活地对线条的感悟,在对美术感知的情况下,将音乐也以线条的不断变化加以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课程整合,在生活化的音乐课堂一绽美丽。同样的在教一种音乐术语、符号时,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做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弧线像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得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音乐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任何工作都不像音乐那样具有开辟性和创新性,音乐本身对人有着特别强的陶冶作用,它可以鼓舞人们去奋斗、去前进,也可以让人们释放自己的悲伤和痛苦,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人身的一种自我保护。对于那么美妙的事物,更应让更多的人感受与分享才是最美的,那么,我们教师此刻便可用好手中的砝码,借助课堂,向生活学习,为音乐开启新的天地,搭好音乐与生活的桥,让孩子每天在跃动的快乐中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