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学与舞蹈的融合

2020-12-07薛静太原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乐舞国学舞蹈

◎薛静 (太原师范学院)

一、国学中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周朝,西周是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西周时期,设置“六艺”用以培养学子,其中“礼”指礼节、礼仪,旨在通过礼的学习规范学子的行为;“乐”指乐舞,使学子达到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射”指教授学子的射箭、战斗技术等方面;“御”指教授学子驾驶马车;“书”指培育学子识文断字,达到均可写字、写作等;“数”指包含着五行运作规律和术数方面的知识。这六个学科各自独立且包罗万象,使得少年国子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公子六艺,其乐为二,乐舞是王公贵族培养子嗣必不可少的,在古代社会中处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人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教育上,他尤为看重乐舞对人的教育作用。他提倡礼仪制度与乐舞相互结合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仅在于对人本身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是有其政治效用,他认为乐舞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孔子本人是通晓音乐、舞蹈的,他的门徒中更有不少是精通并喜爱音乐、舞蹈的。孔子十分注重乐舞对人的教育作用,他认为乐舞是可以熏陶人的脾性,使之为善,做善事,做好人,也可以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这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谓“美育”对人的所起到的杰出效果。

二、舞蹈如何表现国学文化之精髓

(一)古时乐舞中的国学文化

在西周时期,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并以此来巩固周王朝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周公制订的礼乐制度详尽规定了为人处世、人际关系等等方面,这个制度旨在维护上层阶级利益,明确规定了上下尊卑、伦理纲常。与此同时,周公认为通过乐舞可以传达“尊礼”的思想,进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周公所崇尚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政教制度,更是至高的道德准绳,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古代统治者对神灵很尊崇,巫觋在商朝时就已拥有较高的地位,舞蹈成为巫觋祭祀、求神的重要手段,经常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出现,旨在求得神灵庇佑,加强统治阶级的威望。周朝时盛行“六代舞”,“六代舞”不仅是教育国子的必修课,更是常常出现在祭典仪式上。西周时期的“六代舞”经过重新编排整理,成为周人祭神、享祖的重要工具,其中《云门》用来祭祀天神;《大咸》用来祭祀地祗;《大韶》用来祭祀四望;《大夏》用来祭祀山川;《大濩》用来以享先妣;而《大武》用来以享先祖。“六代舞”祭典场面盛大,参加祭典的人们都保持着恭敬的态度,也进一步显示出乐舞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

西周时期,为了稳固政柄的需要,舞蹈成为维护统治阶级裨益的手段。周公通过“制礼作乐”来维持社会秩序,其中典礼详尽规定了诗歌篇目、乐器配制、舞蹈编排等等方面,进一步体现出尊卑分明、上下有序。周公通过乐舞维护社会秩序,传达思想,他所崇尚的礼乐精神是希望人们将它作为道德准则并融入到日常行为当中。但也正是周公“制礼作乐”进一步使得舞蹈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乐舞的尊崇,以及乐舞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现今国学文化与舞蹈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舞蹈自身发展,现今舞蹈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更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进一步研究,舞蹈可以充分放松身体,并在放松肢体的同时达到心灵的舒缓。作为人类最直接的艺术手段的身体,透过身体而产生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传达思想、沟通交流,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题材、主题的选择均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舞蹈运用肢体语言能够生动地诠释出国学的精髓之处,更好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门舞集创作舞剧《九歌》将楚地初民祭神的仪式歌舞保留,运用如幻如真、虚实相应的舞台布景营造出别样的神袛世界,《九歌》是巫觋与神灵的对话,舞者通过肢体语言将久远、诡秘的祭祀文化表现的极尽极致,复原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尊崇与敬仰。《九歌》是屈原所作乐曲,当时的屈原饱受“怀忧苦毒,愁思沸郁”的折磨,他通过《九歌》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将自己对神灵的敬意以及自身的冤屈寄托在乐曲里。

云门舞集另一作品《水月》“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舞者如花绽放,明镜辉映,《水月》在动作设计与框架结构中融入了太极概念,其中舞者气息的运用如同流水般的动律自然构成,所有舞蹈动作的编排均采用了太极中独到的刚柔并济、延绵不断的肢体语言。舞者倒映在水面与镜面中,舞者一人,两次折射,三重倒影,亦真亦幻似梦幻泡影,营造出了“空中楼阁”的意境。《水月》以清冷的气氛贯穿全场,把传统推向了现代化的极致,轻描淡写地带出了普世功利与哲学意识。

将国学文化精髓融入舞蹈之中,运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发扬国学传统,重视传统文化,国学文化将会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时刻影响着人们。舞蹈成为普及、弘扬国学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培育人们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国学融入舞蹈后所起到的作用

(一)提高文化涵养

舞蹈以人体为媒介,通过舞蹈的传播,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沟通交流,在这个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舞蹈以独特的艺术形态,给予人们一种美的领悟与感受。当人们从心出发、自由舞动、用肢体表达自己时,我们看到的是舒适、自在的内心表达,卓越超卓的创造天赋和发自肺腑的笑容。舞蹈的教育作用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中国老龄人口递增速度与比重均超过世界老龄化的增长与比重,法国、瑞士的老龄化历程漫漫几十年至上百年,而中国仅用了十八年就已步入老龄化,并且老龄化速度仍在加快。面对这一问题,中国社会老年人口居多的情况下,提高全民的素质、涵养,如何提高?怎样提高?怎样才能有趣、有效的达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提高全民文化涵养这一问题,如何提高变得至关重要。现各大、小公园、广场均出现“广场舞”现象,舞蹈成为人们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的第一选择,在“广场舞”的编排、选曲上,只要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那么人们通过“广场舞”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精神层次的健康,进一步使人们唤醒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并学会在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上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年人均有子孙后代且与少年儿童接触也是最为密切,当老年人从自身开始,以自己为榜样传授国学知识,并重视少年儿童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那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子路借米”、“曹冲称象”等美德事迹就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进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文化涵养。

(二)增强审美修养

审美修养是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审美修养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教师为例,如果一名教师缺乏审美修养,那么他的课堂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他只会按照课本的内容死板的进行讲解,他所遵循的是课本的内在逻辑,使得他一环扣一环生怕少说了课本上的知识,可是这样只会使学生学得乏味、枯燥,这种上课方式带给学生的只会是死记硬背,学生学的费劲,久而久之对学习便失去了兴趣。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死死抓着课本,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那么学生将会随着教师的思维,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教师越是自如的掌握课本内容,教授时加入情感以及自己的见解,那么学生死学的几率便会大大降低。

现今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我们只有提升个人的基本能力,不再只是追求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是透过感性追随真正的自我,进而增强个人审美修养。那么如何增强审美修养?舞蹈为审美的培养提供了选择,舞蹈成为增强审美修养的有效方式之一。

舞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为了增强人们的审美修养,舞蹈成为增强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舞蹈增强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审美修养,通过对舞蹈内在含义、主题的升华,更是能够通过舞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国学知识的学习。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能够传达出相应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意蕴,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通过鉴赏、参与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舞蹈节目,在参与舞蹈的排练、欣赏与鉴赏的过程中,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深处得以舒缓、身体得到锻炼,明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题意蕴,进而增强审美修养,提升内在的精神气质,达到知行合一。人们在舞蹈鉴赏的过程中,要不断开拓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审美情感,让人们主动在舞蹈中感知美、获取美。舞蹈中的情感表现更为集中、鲜明,它所具有的认识、宣传作用也更为突出,在增强审美修养时情感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因为情感是舞蹈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调动人们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增强对审美的认知,进而增强审美修养。

我国正全面实行美感教育,随之舞蹈教育也愈来愈被重视,舞蹈教育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美的探索与理解也在不断进步。舞蹈能够增强人们的艺术素养,使人们欣赏美、懂得美并且拥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力。国学文化融入舞蹈之中,能够使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人们的内在涵养,进而增强人们的审美修养,因此,通过舞蹈弘扬国学文化精髓,增强审美修养是可行、有效的。

结 语

国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无价珍宝,舞蹈为国学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国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和身体上的健康。人们通过鉴赏、表演、参与舞蹈活动而获得宝贵的知识、涵养与素养,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审美修养,使得人们了解美、察觉美、应用美,通过增强审美修养达到由内而外的提高。

猜你喜欢

乐舞国学舞蹈
“垂”改成“掉”,好不好?
龟兹乐舞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龟兹乐舞对中原乐舞的影响及作用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