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琵琶曲《秦俑》的作品分析

2020-12-07于丹阳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泛音琵琶乐曲

◎ 于丹阳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引 言

《秦俑》这首乐曲是作者刘德海先生在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后所创作的感怀之作,被收归为刘德海先生的“人生篇”系列中。在乐曲的演奏技法中,刘德海先生“旧法新弹”创作了许多新的技法,而在对于乐曲的意境表现上,采用了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古战场上士兵厮杀的场面,并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出了雄健浑厚的力量和气势。笔者将通过对此曲的演奏经验结合对此曲意境的理解,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

一、《秦俑》的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秦俑》这首作品出自琵琶名师刘德海先生之手。刘德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教育家,演奏家和作曲家。刘德海, 1937年出生于上海。刘德海自幼酷爱民族音乐,从小开始学习琵琶、二胡、笛子、三弦等民族乐器,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并表现出了突出的音乐才能。在中学时期,常去越剧,评剧等业余乐团中担任伴奏元,到茶馆,剧场中演奏,熟练地掌握了江南丝竹乐的演奏技巧。后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进一步学习琵琶演奏技巧,他除了主修琵琶外,还学习了古琴等乐器。六十年代后,刘德海先生开始进入到改编,整理和创新的阶段。到了八十年代,进入到他创作的巅峰时期,创作了具有新琵琶音乐风格的《人生篇》(即《老童》《天鹅》《秦俑》《春蚕》)《宗教篇》《田园篇》等大量的作品。刘德海先生从事琵琶艺术六十多年,集百家之长,精益求精,创新求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直至今日,刘德海先生一直致力于琵琶曲的整理和创作中。

《秦俑》作为《人生篇》之一,创作于1985年,刘德海先生在参观完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后,被兵马俑的庄严,威武,势不可当的形象所震撼,有感而发,创作了此曲。刘德海先生在此曲古法新用,旧法新弹,创作出了许多新的演奏技巧,并运用了蒙太奇式的表现手法,用音乐来作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精致逼真,震撼人心的古代战场的画面。

二、《秦俑》的演奏技法

《秦俑》这首曲目中所包含的演奏技法用一个词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那就是“旧法新弹”。刘德海先生作为一个琵琶大师,对于琵琶的各种演奏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但他并不满足,他认为在琵琶的演奏字典中,现有的这些演奏技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创新出更多更新颖的演奏技法,这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均有体现。而在《秦俑》这首作品中,更多体现的是古今融合,作品中多处都演奏技法都是建立在传统技法之上,创作出的新技法。“古法新用”,“旧法新弹”,正是这首乐曲在演奏技法方面最大的特点。

在乐曲的第一部分(第1小节—第34小节)运用了大量的绞弦,这种带有金属音色的技法在传统的琵琶武曲中十分常见,即用左手中指将左侧的弦向右推,推到右侧一条或者几条弦身的下面;用左手食指将右侧一条或几条弦向左拉出压在左侧的一条推弦上,并用食指将绞压着的两条弦按牢,最后将左中指抽出,同时用右手弹拨琴弦,发出擦擦的绞弦声。在此曲的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新式绞弦的技巧,就是“双绞弦”,左手食指做三四弦的绞弦,同时小指做一二弦的绞弦,右手用分弦的方式交替的分着三四弦和一二弦,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悠远的音响效果。在接下来的挑轮也依旧保持着绞弦,这时左手的绞弦分成两种“按品绞”和“离品绞”。左手离品绞弦时接触不到品,所以会发出一种指肉呆然的音响效果,而按住品绞弦则会发出一种尖锐并且带有金属色彩的声音。与此同时,左手还要大幅度的推拉琴弦,做出力度和音高的变化共六次,将情绪烘托到极致。在第一部分的结尾,左手打带音作为一个背景音乐,右手先用五个手指的指肉部分轻击面板,后用指甲击扣面板,再用指肉击打面板。这种由弱及强再到弱的音势,就好像秦始皇的百万雄师从远处走来,从面前略过,再走向远方。

乐曲的第二部分运用了大段的泛音,用泛音来作为旋律音,来表现古战场上,两军厮杀,冷兵器碰撞的场景。在乐曲第二部分一开始,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的泛音,均在象把位。其后在乐曲的第47小节开始运用了“假泛音”的手法,即右手按在音品上,左手小指抵住琴弦根部,食指弹奏琴弦的同时小指离开琴弦,表现出了指肉的质感。紧跟其后,是一段“八度人工泛音”。“八度人工泛音”是在比左手按音的位置高出两个八度的泛音处演奏,强调了八度的效果。接下来,刘德海先生再一次开发了泛音的音域和技法,运用左手拨弦和右手人工泛音,左手按住音不变,右手变换泛音点的位置,分别在八品,十五品,二十品,十二品处双弹加上人工泛音。这一段在继承传统泛音上加以创新,创造出了“假泛音”和“复合泛音”,除此之外还对泛音音域进行了开发,将泛音这种古老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乐曲的最后一部分是用大段的长轮来演绎的,线条单一,气息悠长。一开始轮指的转速较慢,音量较小,音色单薄,好似无声无息的潜入,随着音区不断地攀升,轮指的力度加强,左手加入揉弦,到四把位时,力度和情绪到达制高点,随后减弱音量和情绪,又回归平静。最终乐曲结束在一个沙哑又绵长的绞弦。

这首乐曲所包含的演奏技法,既熟悉又陌生。大段落的绞弦,泛音和轮指在传统琵琶曲中很少被这样使用,“双绞弦”“假泛音”是刘德海先生基于传统的演奏技法,创新出来的新技法。在《秦俑》这首乐曲中,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的融合,堪称现代武曲的典范。

三、题材与技法的融合

《秦俑》这首作品是刘德海先生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后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现代武曲。刘德海先生用写意的手法和新颖别致的演奏技法展现出雄浑磅礴的民族力量和气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古代战场厮杀的图画。

《秦俑》这首乐曲为带尾声的复二部曲式。A段整段运用了大量的绞弦的演奏技法,用这种非乐音的音色,来表现出兵马俑雄伟壮阔的景观。A段由两个“绞弦”作为乐曲的开端,塑造出一种苍凉,空旷的氛围。将听着带回遥远的战国时代,天色将亮,两个“绞弦”打破了黎明时的宁静。之后节奏越来越紧凑,情绪越来越紧张,三四弦与一二弦的绞弦不断地切换,仿佛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其后是一段力度极强扫弦,仿佛一列列军队浩浩荡荡行进在苍茫的草原上,这时的琵琶仿佛是一只战鼓,这里不需要优美婉转的旋律,只需要如雷鸣般的律动。其后由一段拍板将这只声势浩大,不可抵挡的军队送往远方。短暂的寂静被一个清脆的泛音打破了,这些泛音都是在象把位,右手重弹,就能发出坚挺锐利的音响效果。这一部分用泛音来演绎两军交战时,战士们身穿铠甲,手挥着青铜制的冷兵器互相碰撞,一个一个泛音如同蒙太奇般的电影首发,见解的勾勒出了一个金戈铁骑,声势震天的古战场。上述为乐曲的A段,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B段则是只由长轮演奏,追求一种单一纯净的表达方式,想要用最直接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轮指由慢到快,由弱渐强,将穿越回古代时所见,所听,所感一一拼凑连接起来。本段音域跨度较大,随着音域翻高,情绪到达高潮,左手加以揉弦,这时,身处古代时的记忆好似完全被拼接起来,心灵再次被这中华民族之魂所震撼。尾声为最后的八小节,再现了A段的内容,结束在一个沙哑绵长的绞弦上,一切回归现实,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兵马俑笔挺又安静的站在葬坑中,永远供人瞻仰。

四、现代武曲佳作与传统武曲的比较

此曲是刘德海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创作出的,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西方音乐传入,港台流行音乐的盛行,人们的审美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刘德海先生认为,如果只是一味的去移植,改编传统的琵琶曲,已经不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了,需要进行创新。因此,刘德海先生开始将传统的题材与现代的创新技法融合,便有了一系列“人生篇”的曲目。

将《秦俑》与传统的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做比较,《十面埋伏》以多段构成整曲,每个段落都描写一个场景画面,如“出征”,“追逐”,“列队”,就像是章回式的小说或者是传统戏曲中的折子戏。而《秦俑》抛弃了故事情节,淡化了章节式,而是用强弱相间的对比,来发展乐曲。在表现手法上来看,《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汉军奋勇杀敌,八面威风的气势,《秦俑》则是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出中华民族气吞山河,动摇天地的民族之魂。如果说《十面埋伏》是一部纪录片,而《秦俑》更像是一部超现实电影,在超越现实的梦境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穿越回古代战场,做一个旁观者,感受这冷兵器的厮杀,时间在这仿佛没有任何的意义,一转眼,好似又回到了现代,这里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金戈铁马,只有一个个岿然不动的秦兵马俑。此上是异,再来说说同,《秦俑》这首现代武曲与传统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都用着共同的一个演绎手法,就是“武曲文弹”。在《秦俑》与《十面埋伏》中都有着大段落的轮指,《十面埋伏》中的长轮用在“吹打开门”的部分,严肃富有生机,用来表现大战当前,战士们井然有序的操练的情景,也暗示着楚军战败的悲惨命运。《秦俑》中大段轮指,是用在乐曲的结束部分,这段所表达的是一个现代人被古代兵马俑所震撼,内心的震撼,用一点一点翻高的音区来表达,用忽紧忽慢的节奏,来表达现代人对古人的敬佩缅怀之情。虽然传统与现代相差甚大,但琵琶武曲的精神是贯穿古今的。无论题材技法怎样的变化,但所宣泄的情感是亘古不变。

结 语

刘德海先生的作品所代表的意义不仅是在于演奏技法和构思的创新,更代表着最新时代琵琶音乐美学的追求。纵观《秦俑》这首现代武曲,构思精炼,结构严谨,乐曲前半部分,磅礴,大气,后半段婉转,悠扬,乐句与乐句间相互联系,段落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看似松散,但结构上却十分的严谨,富有逻辑性,题材看似老套,但却不落俗套,这些正是此曲的成功之处。刘德海先生以兵马俑为画布,以琵琶为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这充满着奇异想象的乐曲,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民族之魂。

猜你喜欢

泛音琵琶乐曲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父与子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悲伤的乐曲
“琵琶”和“枇杷”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谈谈笛子的泛音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