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

2020-12-07刘琳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法治道德

◎刘琳

就小学生而言,其心智均未完全发育,属于道德与法治素养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就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而言,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以及教学方法单一滞后的弊端,在此种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就教学方法做出改变。

一、利用互联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年龄相对较小,仍旧具有活泼好动以及贪玩的性格特征,所以其绝大多数学习需要兴趣的驱动,只有彻底激发其学习兴趣才可做到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为后续教学质量的优化打下良好基础。处于当前阶段互联网水平不断提高的整体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画以及视频等,可极大限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随之提高,于其学习有效性的增强有积极意义。

如教学《大家排好队》的有关内容时,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小学生掌握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并最终帮助小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如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照本宣科的主动灌输方式,小学生会产生教学枯燥以及无趣的想法。所以,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找寻与教学内容匹配的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其对知识的理解难度,进而可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本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提前下载《不守规矩的叮当狗》的视频,并于教学过程中进行重复播放,让小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分析叮当狗行为的对错,最后教师负责整理和强化重点。此种教学方式更加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规律,所以可在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率。

二、借助互联网优化教学环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的主要场所当属课堂,如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枯燥、无趣甚至呆板,小学生很难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造成教学质量相对低下的现象,需要就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其不仅可做到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而且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当前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创新,以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借助互联网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的教学课件,不仅可对课堂教学氛围进行优化,而且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体素质,于其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如对《开开心心上学去》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提前通过互联网整理一些小学生上学的图片、视频等作为教学资源,此类教学资源中包含正反面教材,通过将小学生上学途中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展示,并明确正确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视频、动画或者图片进行播放,可拉近教学知识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同时小学生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进而明确哪些行为习惯是正确的,哪些行为习惯需要修正,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其个体素养有一定程度提升。

三、通过互联网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比部分教学内容处于无法透彻理解的过程,如教师此时依旧采用语言教学方法,则无法达成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教学效率和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所以教师可通过互联网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而达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教师在教小学生当前认知水平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时,可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得小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逐渐领会知识并掌握要点。

如教学《这些都是大家》的相关内容时,小学生因为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认知理念认为物品不是自己的就是他人的,不存在都是大家的这种说法。此时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提前搜集资料并制定相应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小朋友日常所见的健身设施、公园内的座椅板凳以及花草树木等,并设定小朋友周六集体去公园出游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小学生两人为小组就各类基础设施以及花草树木的所属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可得出这些均非自己所有的理论,此时教师可以总结此类物品都属于公共物品,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人,所有人都有权使用或者观看,作为合法公民有责任更有义务保护公共物品,进而帮助小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正确理念和行为。

四、结语

综合上述所言可以得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也越发完善,并且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将其应用于教育领域可切实提升教学效率。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策略展开论述,旨在切实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