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0-12-07冯惠敏黄金圆
◎冯惠敏 黄金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开发与保护也更加受到重视。桂林市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然而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数字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那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数字技术来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地处祖国南疆、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桂林市来说,是一次良好机遇。基于此,从数字化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主要指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知识类、实践类和艺术类等非遗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交互展示等方式,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广义的非遗数字化技术体系是一个包含了非遗数字化资源采集、数字资源存储、数字资源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展示、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等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共享和服务平台。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其意义体现在:一是丰富与创新非遗的保护方式和传播路径,促进广西非遗的有效保护、传承、传播、产业开发与利用;二是有助于宣传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桂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三是有助于提升我区及桂林市文化软实力;四是有助于促进桂林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一、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现状
目前桂林市已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84个项目,其中资源河灯节、龙胜瑶族服饰、桂林渔鼓、广西文场、彩绸共5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主要还是在自治区,在桂林市的主要工作还是传播和传承。这为我们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资源采集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但就目前而言,桂林市非遗数字化发展仍受到以下问题的限制。
(一)未建成资源种类齐全、可供网上查询的数据库
数据库类似于传统文献资料的保存模式,是针对数字化采集和处理、修复和展示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存储以及整理分类的全过程系统。目前桂林市虽然都有将文化遗产相关数据上传并进行归纳整合,但由于受到资金限制、非遗保护数量过多而存在或多或少的分散,数字化内容及手段都很有限,未能很好地做数字化的技术分类。这就使得桂林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更好地实现资源广泛共享,不能满足对资源的搜索、评估、获取和使用。
(二)人才与资金不足
据2017年数据显示,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虽然包含职工150多名,但是很多工作人员为分流而来,文化水平和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其专职从事非遗及其数字化工作的人员只有6名。在已设立非遗数字化部门的机构中,广西非遗保护中心的数字化部门由4人组成,2人为研究生学历,2人为本科学历。由于数字化人员编制紧张,桂林市非遗保护中心很多工作人员为分流而来,文化水平和背景不尽相同,不能很好地对桂林市非遗有系统充分地了解。由于数字化人员编制紧张,不少非遗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临时调动人员或外聘专业人才,这些情况均反映了桂林市人才匮乏的问题,尤以高学历人才最为关键。对于非遗而言,人才与资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计算机相关技术、媒体制作与传播技术熟练掌握,对非遗有着充分认识的人才更是在非遗保护中的基本要求。
资金充足是非遗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推动非遗不断发展进步的前进动力。在非遗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方面,用于非遗项目的资金主要以国家政府投入为主,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对于非遗申报需要花费的资金较多,单是一个项目没有几十万是很难做下来的。使桂林市2019年所申报的项目来说是全区最多的,但桂林市2019年的重点主要放在桂林米粉这个项目上,而所得经费还不足以支撑完整个项目。资金的缺乏给桂林市非遗数字化发展的人才与设备等硬件设施得不到满足,所申报的多个项目有部分也因此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数字化宣传形式单一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今天,非遗的宣传也得到了多样化的选择,目前桂林市宣传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纸质记录,比如出书,这是属于抢救性的保护,在文字材料整理出书方面桂林是走在比较前列的;二是视频录制;三是通过电视台,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目前与桂林市电视台合作了两年多,在其公共频道有个栏目,该栏目专门在每周至少有两期做桂林非遗,主要内容是:项目介绍、传承人介绍和非遗活动介绍,原汁原味的宣传更好的起到推荐和普及的作用,让大家知道桂林有这些项目并且正在做传承,唤醒大家有保护、传承、传播的意识。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还建有微信公众号及网站,但其宣传力度还不够,在新媒体平台相关技术运用上有较大的空间。
(四)项目申报时间限制
目前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主要推动桂林非遗项目与高校之间相互合作,比如与高校合作出版一些相关书籍,涉及到一些调查采集之类的书,主要也是由高校完成,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或者文化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给高校提供参考数据与资料。但是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题实施时间比较长,经费额度及使用时间比较有限,比如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预计九月份开始申报明年的经费,但合作的高校在十月份的时候提供课题方向,两者规划的时间不一样导致时间上产生了冲突,又或者桂林市非遗保护机构打算出版广西文场的书籍时,在借书的前提下需提供实物证明,但出版社出书的时间与计划书上的时间不一致,那么审批经费也会与实施计划不一致,导致考核不被通过。在广西自治区内,项目申报、推荐及上报的时间都相对较晚,所花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从而会影响整个项目的发展。
二、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对策分析
(一)完善平台检索功能,注重数据库展示功能
非遗数据库建设可从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系统化与合作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较为系统、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和综合管理平台。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数字化”“多媒体格式”的要求对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系统化分类后存入数据库。在考虑到短期内不能全面进行数字化的情况下,可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库,突出重点来加以保护,比如瑶族服饰就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项目。这不仅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有效的保护,同时也能有效利用资金对非遗重点项目起到宣传和传承的作用。
(二)加强政府重视力度,加大人才引进和资金支持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非遗文化能够以较好姿态走进大众视野,懂计算机、信息处理,熟识非遗知识的人才在非遗保护起着推动作用,桂林非遗保护需要高素质、懂管理,懂技术的建设人才,而如今大多数的非遗数字化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因此加大对此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扩充技术性人才,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关键性力量。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多样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宣传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手段也随之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这些常规方式。多样化的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桂林市非遗的有限保护、传承、传播、产业的开发和利用;也能更好地宣传桂林市非遗资源,吸引群体的注意,促进桂林文化产业发展繁荣。非遗保护机构对已建设和在建设的项目,继续保持与电视台合作,同时电视台拍摄的资料片等除了在电视台播放外,还可以考虑在其它平台播放,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体保护的意识。还需考虑电视台等媒体的特点,不断寻求使用互动性更强的新媒体平台,比如当红的直播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3D动画等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精确而细致的数字化,不断朝着三维化、高精化、动态化、交互式的方向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模式进行文化遗产发展,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依托旅游对桂林文化遗产发展也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比如提到《印象·刘三姐》,其实景演出在桂林千古情里边融入了桂林的一些文化成分,游客在观赏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文化气息。群众体验式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游客到非遗地区去体验当地文化,比如做豆腐、扯豆皮等,当地通过数字化对非遗地区做宣传,提供地盘,提供市场给游客去参与观光和体验,是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宣传和保护,还可以将文化遗产的周边产品进行销售,推动当地市场。
三、结语
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分析,不断进行体系完善,探索其开发与保护模式,能够不断丰富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传播途径,对桂林市非遗进行有效保护、传承与开发,促进桂林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数字化保护对非遗进行保护,能够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全面的呈现和记录,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桂林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数量多,人才稀缺等情况下任重而道远。只有进行数字化,才能有效保护、传承和宣传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桂林市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