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手段
2020-12-07付婉颖四川音乐学院
◎ 付婉颖 (四川音乐学院)
影视表演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具备和掌握表演艺术基本理论与技巧,能够在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舞蹈等表演中,独立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影视表演艺术要表现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语言、发声是影视演员从事表演专业活动的重要工具;语言、声音同动作一样,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甚至能比动作传达更为复杂而深刻,更为强烈而丰富思想和情感。
歌唱是一门语言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演员靠动作来表现的那只是舞蹈和哑剧,而舞蹈、哑剧所表达的内容,也是非常受局限的,演员需要有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的音质,这样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吸引观众继而产生情感共鸣。表演虽呈现于“表”,但若要打动人、感动人则必须要根植于心、根植于情,否则,表演便真成了“表面之演”,打动不了人,更感动不了人。我国戏曲表演人才中的“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是世界戏剧表演人才培养中最先进的一种的理念与要求。“四功”中,把“唱”列在首位,不是没有道理的。(更何况,在表演中,情至极处,不仅要“咏歌”,其后还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影视表演专业中,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单一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与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出现了比较大的冲突,其弊端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影视表演系中含影视表演和电影电视配音两个专业方向,除声乐课外,还有三门专业基础课程,即:台词、形体、表演。后三项都会在实际的影视表演创作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应用,而声乐多少则被忽略。但要明确的是,声乐教学的作用是让歌唱作为表演的工具。演员的嗓音天赋条件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只凭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而放松了人工的锻炼,不但不可能解决吐字清晰的问题,而且在日后长期的舞台生活中,嗓音也不可能持久耐用,那再好的条件也将发挥不出它的光彩。要特别指出的是,凡演员不是用自己的声音,而找配音演员来进行后期配音的作品,都没有资格参加评奖,将视为不完整的创作,这不就说明声乐也是演员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吗?
(一)教学上缺少针对性
以我校为例,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课授课时间为一学年,两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授课采用大班课进行歌唱基础训练。表演系的学生大都热衷于歌唱,但嗓音条件、歌唱基础、乐感、音乐审美及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却是差异很大,个别学生缺少信心乃至不敢开口唱歌。民、美、流行、原生态遍及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林曾指出:“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领悟能力、艺术素质等都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择不同的训练手段和不同的调整方式”。这样一来,在尊重学生原始唱法的同时,对于影视表演专业的他们来说,声乐教学进行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在几年的大班课教学中,发现按照传统声乐模式来教学会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等新鲜感过去随即懈怠,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也会感到挫败和无奈。
(二)学生受限于传统声乐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声乐教学重点在音乐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表演技能的声乐专门人才为主。表演系的声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受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将声乐作为主体课程,以“声”为纲,遑论“表演”的通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声乐教学的内容侧重声乐技能,教师采用讲解、示范来进行教学,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模仿的状态,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声乐技能与理论,却不能在登台时有很好的表现。大部分声乐专业的学生存在着会唱不会演,特别是在歌剧或者舞台剧中这种劣势非常明显,有着“声有余”而“动不足”的缺陷。这样一来,声乐只能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比较尴尬的去为其他课程而服务。
二、教学手段的调整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是遵循了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分为了以下六个部分来进行教学:1、乐理知识的讲解,便于学生提高音乐素养;2、发声器官和构造原理的知识讲解,了解各发声器官及他们的运用,解决发声中的错误方法与毛病,便于学生自学和理解;3、舞台语言的发声知识讲解,为吐字咬字打下一定基础;4、歌唱的方法详解,呼吸训练、发声训练、共鸣训练、换声区训;5、练声的要求和练声曲进入;6、曲目选定。
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位同学,他表演观念清晰,能灵活运用技术技巧,有着极高的表演天赋。有很好的音色,但就是不能开口唱歌,唱歌跑调是他最大的缺点。性格乐观的他通过课上的磨合学习,用心、用脑、用情,逐渐在说唱方面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有着独树一帜想法与创作能力的他所写的原创作品极具年轻学子身上的朝气活力与对艺术的激情。正是从这位同学身上让笔者在教学上有了新的感悟。
(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声乐修养和演唱能力的专业表演人才。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条件、个性特点和兴趣导向,根据学生声乐基础的不同,因材施教。
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找准自己的声音、类型定位,明确告知他们在此基础之上,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舍得吃苦的精神;二要善于用脑。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先生曾说过:“学唱歌的人要具备三个条件,嗓子、脑子和心”。
首先,要调整、扩大歌曲的选择范围,在不否定使用多年教学体系和教材的基础上,摒弃一部分美声、民族歌曲,要从学生较熟悉的中国歌曲开始筛选。例如,通过影视剧中的歌曲这一载体,用其熟悉的旋律把大家带回到影片的情境中,从而勾起强大的情感共鸣。此基础上,再逐步增加歌曲的难度。
其次,将经典的戏剧片段、歌舞剧片段以及迪士尼动画经典歌曲片段纳入到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中来,加以重新编排、重新演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声乐教学和表演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迪士尼动画《冰雪奇缘》中的歌曲《Let it go》的编排,演唱者用歌声将剧中精力旺盛、反应敏捷的女王内心情感带出,再以灵活的形体来展示整首歌曲的内容,呈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让听众感受到她内心坚定的信念:将过去的拘束全部抛弃,改变自己的强大决心。这需要老师根据学生自身在声乐方面的条件、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构思声乐作品的再创造,进行一些具体的构思、试验和完善,进行带有表演色彩的创造性编排,这就体现出了用脑、用心的重要性,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到“在剧情中歌唱,在歌唱中感受人物”。
(二)增强教学技术手段
在声乐教学中,均是以钢琴伴奏来辅助学生的演唱,钢琴伴奏相比较播放音乐伴奏,即兴的成分多,虽然便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音调随机应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过于刻板的掩盖了学生在节奏、即兴表演等方面的发挥。
笔者认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室都应该配备立体声音箱、话筒等基础的音响设备。音乐伴奏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准确的听辨前奏、间奏,有利于对歌曲演唱做到旋律、节拍的准确,歌唱的情绪也能通过音乐伴奏得到更好的抒发。
(三)加强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
表演与歌唱的结合在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通过表演的加入,增强对声乐演绎理想角色的认知,进而提成整体表达效果,增强舞台感染力。我国传统戏曲教学,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戏曲当中一直强调“唱定要动”、“动定要唱”。在这演与唱的结合上,恰恰体现了影视表演专业在声乐学习上的优势。我国著名声乐教育专家王颖也提出过:生动的声乐表演需要遵循“六大原则”,即:实践原则、参与原则、灵活原则、拓展原则、可操作原则、表演与乐感的互动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将表演课所学专业技巧融进声乐的学习与创作当中,把“唱定要动”、“动定要唱”切实的运用起来。这就是遵循了王颖老师提出的“六大原则”。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讲解,气息、共鸣、发声训练后,还要求学生完成音乐作品赏析。必须定时定量欣赏国内外经典声乐作品、歌剧片段、戏曲片段,以及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歌舞片段。这些尝试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在学期结束时,学生们便会带来一场绘声绘色的音乐表演,同时,更能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声乐教学在影视表演专业中,不会再“甘做陪角”、“悄无声息”。不让学生做花架子,让他们为实现表演梦打好重要基础,不负青春梦。
结 语
《乐记》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作为一名演员,一生当中要变换多种角色,各种角色的更换除了要求在形体方面加以改变之外,还要求在声音方面加以装饰。初步掌握各种不同角色的声音“化妆”技术,声乐教学就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的学习兴趣,教师以灵活、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此,才能更好的提升影视表演学生对声乐的热爱,最终才能使声乐教学的目的实现。
因此,作为一种专业基础课的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要紧抓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宗旨,立足声乐发声教学的根本,贴合时代发展对教学的要求,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条件,要求声乐教师通过清晰准确的教学引导,因材施教,加强声乐教学与影视表演专业基础课台词、形体、表演的结合,着眼于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演员,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