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务实
——《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的学术追求

2020-12-07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关键词:年鉴课程标准音乐

马 达(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由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主编、洛秦教授策划、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教育年鉴》于2010 年创刊至今已10年,出版了7 卷。

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音乐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出版有本国的《音乐教育年鉴》。改革开放40 年以来,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高速发展,大量的音乐教育成果需要及时梳理归纳总结,音乐教育历史的演进呼唤着《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的诞生,2010 年,《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的创刊正适应了历史的这种需要。

《新华词典》对“年鉴”的解释是:“汇集一年内有关的资料, 每年出版一次的工具书,有综合性的,也有专科性的。”[1]《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的主要作用就是向人们提供一年内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真实全面的事实资料,通过阅读年鉴,便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习者了解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利于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缘此,《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真实性、学术性、资料性的特点使它成为音乐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书。

纵览7 卷本《中国音乐教育年鉴》,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是它的最重要特点。年鉴作为工具书收录的当年实录性资料,之后就成为人们学习、研究之用的史料,对于史料,真实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梁启超在20 世纪20 年代以科学主义的历史认识观提出了“镜子史学”的治史方法,他说:“我以为史家第一件道德,莫过于忠实……即‘对于所叙述的史迹,纯采客观的态度,不丝毫参以自己意见’便是。例如画一个人,要绝对像那个人……总而言之,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2]这里,梁启超提倡的“镜子史学”思维强调的是历史认识与客观事实必须相符合。《中国音乐教育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主编余丹红教授及编委们在办刊的主旨及刊物稿件的选用方面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除了真实性,年鉴在学术性与资料性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努力关照音乐教育年鉴的工具书作用。

为全面反映本年度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全貌,“年鉴”根据音乐教育学学科特点分设7个栏目(专题论坛、研究动态、他山之石、访谈实录、教苑钩沉、文献综述、年度纪事),这七个栏目较为科学地涵盖了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凸显了音乐教育工具书的特点。

一、真实性原则

“年鉴”始终将真实性原则贯穿于七个栏目中,并将重大音乐教育事象作为本年度的重要报道内容。2010 年7 月至8 月,“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ISME 29thWorld Conference)在我国召开,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是联合国属下的国际性音乐教育学术团体,每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国举办国际音乐教育大会,申办这种大型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就像申办奥运会一样困难,必须通过一系列烦琐的申办环节和手续。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中国获得了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主办权。会议取得极大成功,参加会议研讨和音乐表演的9000 多人来自世界65 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教育大会历届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谢嘉幸《序曲之后——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回顾与展望》(2010 卷“专题论坛”)对本次大会的盛况做了介绍,并援引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名誉主席高萩保治教授对本次大会的评价:“在各种国际争端不断升级的今天,音乐作为人类的心灵之声,起着超越语言的独特沟通作用。因此我相信,本次以‘和谐与世界的未来’为主题的北京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必将成为对国际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与加强国际理解的又一次有力推动。”文中谢嘉幸对在中国召开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意义进行了总结:“1.搭建了国际的平台;2.提供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3.构建了全球化的网络;4.推动了北京的音乐文化建设;5.探索了民族音乐会的新形式。”并指出,此次大会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直接影响,首先是音乐教育实践领域的拓展,如社区音乐教育和农村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这两个领域之前较少得到关注;其次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深入,如对音乐对人的影响的研究已不局限于学校,社会音乐的丰富,使学校音乐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十分有限;此外,音乐教育研究的拓展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近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多样性。该文对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中国举办的意义和价值的精辟总结必将对我国今后一阶段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近几年,随着国际间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不断发展,将国际音乐教育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到我国,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与国际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接轨,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学术水平,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由于在国内查阅国际音乐教育期刊的渠道有限,一般音乐教育工作者平时较少接触到国外最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不了解当前国际本行业最新学术研究趋势和成果,必然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视野,这就很难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年鉴”敏锐捕捉到这一影响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各卷本“年鉴”都安排了介绍国际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文章。譬如,颜悦《2011 年国际音乐教育研究最新趋势》(2011 卷“文献综述”)一文对5 本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及相关学科的期刊在2011 年内所出版发表的共计113 篇音乐教育类研究性论文进行分析和整理,113 篇论文涉及11 类相关研究领域,作者从中精选出七类论文(音乐治疗相关案例研究、音乐教育教学评价相关案例研究、音乐教育相关教学案例分析、专业音乐教育相关案例分析、音乐教育教学相关理论分析、音乐教育中教师教育案例分析、音乐教育人类学与社会学案例分析),读者能从这些论文分析中了解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最新趋势。其一,从研究内容来看,2011 年度国际音乐教育类期刊中所发表的学术论文除了相关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类论文一直是各国学者所关心的核心研究领域外,音乐教育中的人类学与社会学(如《从土著村庄到教室——把音乐艺术实践从群落转移到学校,南非林波波省学习士贡贝拉的特别研究》《从业余闲暇到工作:业余音乐家以器乐或声乐教学作为第二职业》)、音乐治疗(如《音乐:艺术表演抑或治疗手段?一项关于两者差别的研究》《儿童乐器演奏者的肌肉与骨骼问题:性别、年龄和所学乐器带来的影响》)、专业音乐教育(如《解读高等教育中“一对一”器乐或声乐教学:比较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音色影响音高吗?根据音乐家和非音乐家来判断》)等领域的内容也成为近年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重地;而这也将是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界理论研究的趋势。其二,从研究方法来看,这七类论文大多以统计学实证量化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相关领域的案例研究,从量化研究的具体数字比较中推导出研究结论。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外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者将统计学中的统计原理与统计分析与各自的音乐教育研究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与心理学相关研究方法中,这些统计原理中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知识与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这一类研究方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研究成果质量的基础保证。音乐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统计学原理实施的量化研究应是音乐教育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从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于40 年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关注也是“年鉴”真实性原则所关照的内容。从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2001 年和2003 年教育部相继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下发实行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课程理念、音乐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一种与传统学校音乐教育有别的新模式。余少鹏《我国国家音乐课程标准(1978—2014)改革路线图》(2014 卷“专题论坛”)一文以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国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演变,勾勒出我国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图景,归纳总结,针砭时弊。自1979 年以来,我国教育部一共颁布下发了13 部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文中对2001 年之前颁发的12 部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优点和局限进行了分析,对2012 年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给予充分肯定。文章指出,自1979 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从音乐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音乐课程的概念和课程体系越发完善全面,关于课程的音乐本体与音乐人文之间的关系越发清晰,从粗暴式的意识形态强加到认识到通过音乐内在结构渗透式的浸润学生的心灵与品格,从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认识到教育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上述论述较为准确地总结了国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发展演变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是我国整体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真实反映我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年鉴”编委们经常关心的问题。就农村小学教育来说,根据教育部网站2014 年数据表明, 2014 年,全国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约为3217.04 万人,约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人数比例34.37%。这就是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小学生是在农村学校上学,而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应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笔者曾于2007 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7JA760031),课题调研区域分为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调查区域涉及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北、吉林、黑龙江、甘肃、内蒙古等12 个省(自治区),从课题组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所实施的调查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师资方面(如专职音乐教师数量偏少,音乐教师学历、职称相对偏低,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偏低);2.农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方面;3.音乐教材方面;4.农村中小学音乐教研制度方面;5.各级领导重视程度方面。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有了一定提高,但整体来说,与经济、教育发达的城市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特别在音乐师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质量。覃展鹏《广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支教对策研究》(2016 卷“研究动态”)在农村小学音乐课支教对策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缓解农村音乐课堂“缺师少教”问题的方法。针对广西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短缺、音乐教学条件落后、农村教师缺少音乐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等问题,该文以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艺术援梦”为基础,提出农村学校音乐支教对策,坚持致力于引导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援助音乐教育开展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改善音乐教育现状。具体支教对策有以下几方面:1.规划支教,给音乐师范生制定农村实习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农村学校音乐支教网络平台,网站平台上有广西各个农村学校有关音乐教育现状及师资配备等实习信息介绍。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支教课程套餐,课程套餐设计立足于广西区域、民族、农村三方面,实习生可以根据实习地区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课程套餐。2.组织支教,让农村孩子得到平等的音乐教育。从弥补孩子们缺失的音乐课堂、丰富孩子们课后的音乐活动、带领孩子们踏上民族音乐之旅三方面将农村音乐支教落到实处。3.开展支教,对音乐代课教师进行有效辅导。以观摩学习、小组培训、课堂指导等各种方式对农村音乐代课教师进行专业辅导;还可以实行网络“结对子”方式,让支教教师对农村音乐代课教师实行长期远程的网络指导。该文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农村学校音乐支教策略对解决农村音乐师资短缺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年鉴”的“研究动态”栏目主要记述本年度举办的国内外各类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及本年度最新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以使读者了解本年度的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问题。各类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是本年度我国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对于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年鉴”专设的这个“研究动态”栏目忠实记录了本年度主要音乐教育学术活动和新成果论文,为音乐教育研究者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充分体现了“年鉴”的真实性原则。

二、学术性原则

学术性是一部年鉴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编委们在稿件的要求和甄选方面特别关注“年鉴”的学术性原则。音乐教育论文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教育事象进行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观点、新认识、新发现、新创造、新见解、新结论、新理论、新方法。学术性强的论文对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都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纵览近年在一般期刊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其中一大部分文章缺少学术性、理论性,大多文章只能算是音乐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体会、调查报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有鉴于此,“年鉴”上发表的具有较强学术性的论文,不但通过展示本年度音乐教育学术前沿的新观点、新发现对读者有启迪作用,而且论文本身所隐含的逻辑性与研究方法对读者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一个方法。音乐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除了常用的与教育学科相结合外,还可以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研究,这也是提高音乐教育论文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的一个有效途径。“人学”是近年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3]朱玉江《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目标变迁的人学视野》(2014 卷“专题论坛”)一文从人学视域考察了百年中国学校音乐课程目标的变迁,分析得出:整个20 世纪的学校音乐课程目标是一种缺失“人学”理念的目标建构,它是一种典型的物化的课程目标,即将“物”的范式应用于对“人”的培养的音乐教育中,它将造成对“人”的剥夺。它将音乐教育视为一种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而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的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在发展人自身方面的价值和提升人性方面的价值。该文从音乐教育哲学的高度对音乐课程目标的价值重新进行审视,有助于厘清音乐课程目标对于培养人才所应体现的真正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实施10 年以来,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完善音乐课程标准,教育部曾于2003 年、2007 年、2010 年向全国26 个省(区)市的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征求对“实验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12 年向社会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下发全国各地实施执行。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理念、内容是否科学?是否合理?有学者提出质疑。周世斌《审视与质疑: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2012 卷“专题论坛”)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时隔10 年出版的两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调查研究缺乏科学依据;2.理念定位缺乏严谨考证;3.课程学段目标缺乏心理学依据;4.实验版的“实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文章认为,秉承科学的精神,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标”的研制与实施,是必需的科学诉求。该文对今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再次修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有利于完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评论性批评文章也是学术论文的一个种类,音乐教育学术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该文对这类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由于政治、历史等各方面原因,我国音乐教育学界对港澳地区的音乐教育研究较少。港澳地区本属于中国领土,也应是我们音乐教育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年鉴”收录的两篇研究香港、澳门音乐教育的论文应是这个领域的力作。

香港著名音乐学者刘靖之《20 世纪下半叶和21世纪的香港音乐教育》(2010 卷“研究动态”)一文为我们了解香港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料。该文以1946 年至2010 年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时代背景,以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节、音乐事务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作者亲历(刘靖之教授1948 年到港定居,曾在香港小学、中学、大学任音乐教师)、学校调研、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香港60 多年来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得失。该文认为,从1945 年日本投降后到1997 年香港回归,香港政府不断地制定教育发展计划,对香港教育进行全面性检讨,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到了1990 年初,在九年免费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香港1997 年回归之后,特区政府在特首董建华的大力推动下,大幅度增加教育拨款,进行教育改革。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与亚洲其他各国相比,香港在过去半个世纪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较慢,从战后的1946 年到1968 年,香港政府在颁发第一部课程大纲之前的23 年里,香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无课程大纲,又无具体指引。这主要受制于两大障碍:一是政府和社会不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当20 世纪初学堂乐歌在中国大陆兴起之后,香港的许多中小学仍然没有音乐课,虽有少部分政府办的“官校”,但有的照搬英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有的则不设音乐课。二是殖民教育政策。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来说,香港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训练一批能协助英国统治者来管制香港的“吏”级人员,因此英语是中小学课程里最重要的科目,至于美的教育,要培养的话就要培养学生欣赏英国和欧洲音乐之美,中国音乐之美就根本不在课程设计之内。作者此段分析切中了香港在那个历史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文中还罗列了在这种殖民教育政策推动下,所产生的香港音乐文化的五种现象(中西音乐文化在香港并没有汇合、香港人缺乏音乐修养、香港政府对音乐文化的态度冷漠等)。到了香港1997 年回归,特别是21 世纪初,香港才开始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全人教育的重要性,特区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艺术教育学习领域指引,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音乐教育发展的措施。刘靖之教授的这篇论文,不管是其真实性、学术性,还是在资料性方面,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史的研究都有很好的借鉴指导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在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澳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这种独特性影响着澳门教育,同样对澳门的音乐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金羿村《澳门音乐教育》(2016卷“研究动态”)一文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四个领域全面论述澳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得失经验。作者通过田野调研,文献梳理,掌握了翔实的论据,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澳门音乐教育发展的脉络,丰富了中国音乐教育史的论域。文中指出,澳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征在于多元化,体现在公立和私立多样化的办学主体,多种并存的学制,没有统一的大纲,政府干预少,各校自主选择教材以及专业人才国际化等方面。社会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这是澳门社会向善、富有活力的表现,也是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支持的结果。特殊音乐教育是澳门教育体系的一大亮点,特殊教育法律完善,回归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加大了投入,重视特殊音乐教育机构建设和学术研究。特殊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我国内地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澳门的做法对我们有积极的借鉴启发作用。

“年鉴”中收录的译文,多是介绍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对国内音乐教育学术界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譬如[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Wolfgang Mastnak)《论沃尔夫冈·罗舍尔及其多元审美教育》(2013 卷“研究动态”)、[美]冯志强(C.Victor Fung)《全民音乐教育》(2015 卷“专题论坛”)、 [美]安·费耐尔(Anne Fennell)《培养终生学习的全能音乐家》(2015 卷“专题论坛”)、 [美]加布里埃拉·穆萨恰(Gabriella Musacchia)《创作音乐的神经可塑性——对教育与成果的启示》(2015 卷“专题论坛”)等。

三、资料性原则

资料性原则是年鉴编辑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年鉴的资料应包括本年度所发生的一切重要学术活动的报道、新研究成果、历史资料钩沉、文献综述等。“年鉴”在七个栏目的设置上就已经体现了重视资料性的安排,从而使“年鉴”真正起到工具书的作用。

“年鉴”中的“教苑钩沉”栏目,每期有一篇关于中国音乐教育史领域的文章,内容多是一些未被学界关注的人和事,其中一些珍贵的史料钩沉,恰恰显示了文章所具有的较强的学术性与资料性。刘质平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上一位重要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白静《刘质平在上海期间的音乐教育实践与学术活动》(2014 卷“教苑钩沉”)一文论述了刘质平在上海期间创办、协办专业音乐教育院校和他在上海期间主持和参加的学术活动,对上海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做出贡献的事迹。文中所描述的有关刘质平参与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19)(后改为“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1)、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及附属艺术师范学校(1926)、中华美育会(1919)、《美育》杂志(1920)的事实经过中有许多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育才学校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于1939 年7 月在重庆北培创办的一所新型学校,陶行知先生任校长。学校分科学组、音乐组、舞蹈组、戏剧组、文学组社会组、自然组,音乐组主任由贺绿汀担任。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抗战救国”的音乐人才,音乐组办学8 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如陈贻鑫、杜鸣心、杨秉荪等。新中国成立之后,育才学校音乐组毕业的这些学生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郭登杰《抗战时期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2011 卷“教苑钩沉”)一文对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办学思想、育人机制、运作机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等做了详细论述,文中资料丰富,有些资料珍贵难觅。如在论述“经费管理”这一部分时,提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对育才学校的暗中支持,特别是经济上的支持,这在当时是鲜为人知,不能公开的事实。据时任周恩来秘书、负责南方局对外联络工作的袁超俊同志回忆,他曾多次奉周恩来之命,定期送钱给陶行知,而且南方局会计账簿上专为育才学校开设了一个户头;从1946 年年底起,重庆大川银行每月都会通知育才学校去领一笔固定经费,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知这是南方局交代给地下党组织的一项任务。该文最大的特点是史料翔实,论据充实,对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年鉴”中的“访谈实录”栏目是主编余丹红教授的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访谈的对象均是当前在我国音乐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该栏目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记录了被采访者亲历的许多音乐教育故事,这些学者的经历故事对后学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有些音乐教育叙事留存有很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作为音乐教育口述史资料,可以为后人研究相关领域事象提供帮助。譬如,王海灵《马革顺访谈:百岁老人的合唱人生》(2012 卷“访谈实录”),其中马革顺教授回忆的1956 年他到上海音乐学院创建《合唱学》课程的经历,其访谈内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口述史,有很强的史料价值。郭登杰《孙继南访谈:〈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三个版本的历史追究与现实价值》(2013 卷“访谈实录”)、曾钰涵《刘靖之访谈:音乐·历史·人生》(2011 卷“访谈实录”),其中都有一些珍贵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建设的口述史资料。

为了使读者了解本年度国外音乐教育学术活动动态,“年鉴”特设了“他山之石”栏目,以“音乐教育大事记”的形式介绍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德国等国家本年度每个月主要音乐教育学术活动。譬如,蒋虹在《2016 年德国音乐教育大事记 》(2016 卷“他山之石”)中将德国2016 年全年的主要音乐教育活动分为“音乐文化教育研究”“学校音乐教育”“高等音乐教育”“校外音乐教育”“德国音乐文化生活”(音乐演奏和音乐节)“音乐产业”,按时间顺序介绍六个部分的音乐教育活动信息。读者浏览后很快便知道德国该年度各类音乐教育活动信息,凸显了“年鉴”资料性的功能和价值。

“年度纪事”栏目由“中国音乐教育大事记”和“中国音乐教育专著出版目录”两个部分组成。譬如,章文怡《2015 年中国音乐教育大事记》(2015 卷“年度纪事”),按照时间顺序和“会议、报告、论坛”“演出、音乐会、音乐节”“教学、比赛、艺术家”“公益、典礼、项目及其他”四个类别收录了197 条与音乐教育有关的活动信息,使读者一目了然查阅到2015 年度国内所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2015 年中国音乐教育专著出版目录》(2015 卷“年度纪事”)分类收录了本年度公开出版的63 部音乐教育专著。

“年鉴”设立的“文献综述”栏目是体现辞书资料性的一个重要窗口。该栏目每卷有两篇文章,一篇是该年度全国音乐类期刊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综述,一篇是该年度国际音乐教育学术期刊文献研究综述。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研究,可以得知本年度哪一类音乐教育论文的影响因子高,从而梳理出本年度音乐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为研究者提供课题研究的参考和借鉴。譬如,侯文婷《2014 年全国音乐类期刊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综述》(2014 卷“文献综述”),以全国9 种音乐类核心期刊发表的音乐教育论文为例,梳理出每种期刊发表音乐教育论文的数量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用频次,从而推导出本年度音乐教育论文的主要研究论题。2014 年,音乐教育专业论文的主要论题有“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教育管理”“音乐教育人类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综合教学法”“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音乐神经心理学”和“综述”等九个方向。以量化研究的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学术性。文章还分析了各论题精选出的代表作,以使读者对该论题目前的最新研究有所了解。可以说,“文献综述”栏目是“年鉴”的真实性、学术性、资料性的综合展示,体现了年鉴主编余丹红教授设立该栏目的学术高度。

四、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年鉴》的诞生是改革开放40 年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逐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一个象征。“年鉴”创刊10 年来,秉承“求真务实”的学术理念,集真实性、学术性、资料性为一体,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年鉴的功用,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习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工具书。当然,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发展,“年鉴”还需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建议不定期举办《中国音乐教育年鉴》学术研讨会,让更多学者、同行关注“年鉴”的成长,共同探讨提升“年鉴”质量的对策,使“年鉴”更好地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猜你喜欢

年鉴课程标准音乐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2020 年各省(区、市)主要水果产量与变化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音乐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