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闻类节目的采访技巧
2020-12-07郝滋丽
◎郝滋丽
一、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关于专业知识的准备
这种准备包含文化、社会、历史、人物等各种知识的储备,也包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一旦需要采访当事人,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有关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提问有的放矢。
(二)提前了解采访要素
采访前,有针对性地了解人物背景、事件来龙去脉,并针对所了解到的信息,分析受众心理,提炼采访主题,能够让采访内容的挖掘更加深入,对整个采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细节准备
采访前的细节准备也很重要。比如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采访用的摄像机、三脚架、电池、录音机、照相机、笔、纸是否可用等等,做到万无一失。
二、采访时:提问、倾听、记录
相比于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更讲究技巧。这要求记者学会提问、倾听与记录。
(一)提问
在新闻采访中,提问是个大难题。它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提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如果问得十分唐突、生硬,由于提问破坏了采访的气氛,甚至破坏了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提问当然是失败的。(2)问得明白。这是提问的内容问题。记者应该把一个大问题化成一些具体问题,然后抓住其中最关键的提问。问得具体,才容易问得明白。(3)问得简洁。这是提问的表现形式问题。(4)问得有特色。这是提问的个性问题。什么是有特色的问题呢?只有问你眼前这个采访对象最合适的问题,才是有特色的问题。
提问技巧主要应把握好两种提问类型:包含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采访中开放式问题太多,甚至没有闭合式问题,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1.开放式问题
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一般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或采访对象的压力等等。)
2.闭合式问题
问题应提得比较具体、单纯、范围限制很严格,给对方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一般要做较为直接的回答。(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突破、深入。)
(二)倾听
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
1.听全面介绍
全面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可以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是一个问题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是一段工作的方方面面等等。到一个单位采访,先听听全面情况,是被采访单位所希望的,也是采访者应该履行的义务。它既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了解整体情况,还可以避免漏掉新闻。
2.听突出问题
采访要听,但对“听”不能平均使用精力,要注意听到突出的问题、新鲜的观点、得力的措施、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或生动感人的事迹等等。
3.听典型事例
采访要听事儿,但怎么听事儿,听哪些事儿,很有学问。一般来说,事例不分大小,只要典型、感人、就应该激起采访者的兴趣,吸引采访者的注意力。听事儿要考虑反映问题的角度和不同侧面,要多听众人关注的事例,迫切要求回答、解决、提倡、纠正、坚持、发扬的事例;听那些能够触及灵魂、解渴管用的事例;还要听有结果、令人信服的事例。
4.听细节过程
多数情况下,记者都是事实发生的迟到者,要通过回忆、提问等方式,获取被采访者的真情实感。
5.听分歧意见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采访中遇到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并不是坏事,有时还要特意了解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反应。注意听取分歧意见,有利于发现新线索,挖掘新事例,核准基本事实。
(三)记录
为了便于后期采访成文,一般采访要进行全程录音(或录像),另外对于采访中关键的佐证材料,也要做出记录。老师建议孩子们可以在整个采访中,通过文字来记录访谈中的重要信息,形成采访纪要进行保存,以便查阅。
三、结语
观察与思考: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话题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首先,要观察和新闻有关的基本事实;其次,要抓住能够充分反映事件本质的细节。采访的过程,就是想主题、想角度、想体裁、想事实、想特色的过程。在采访中,记者应该开动脑子,做到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分析、抓住要害。有了这些“想”的基础,才能下笔如流水,写出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