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历史流变及教学思考
2020-12-07汪婷
◎汪婷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无价瑰宝,传承古诗文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利用新教材更好地革新传统古诗文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在短时间内学好古诗文,提升古诗文学习兴趣,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宋词
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无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优美的宋词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有巨大的作用,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宝贵财富。为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现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托,将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理论应用到宋词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宋词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教学模式主宰,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期待视野狭隘,学生兴趣不高以及召唤结构虚设,学生缺乏独思。接受美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开放的文本解读观念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将接受美学应用于宋词教学当中,主要表现在:与课程标准相关阐述的相通性,包括接受美学理论和课程标准都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宋词审美特点的一致性;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宋词教学应用策略,基于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观点并结合宋词的具体文本和教学实践提出宋词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并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定向期待”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期待”;借助宋词的“召唤结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依据文本的召唤性,尊重学生,形成多元解读。
二、文言文
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可以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1927—1949年,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语文教学。“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