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提质提效
——浅析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12-07汪军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小学
汪军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小学)
小学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及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营。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充分正视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正向影响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实践。由于,小学生受其年龄、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实践能力以及自身智能等因素的影响,其在音乐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差异化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与实践需求,进而达到培养、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一、差异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末,美国学者加德纳提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传统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隘,且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因此,他提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能够量度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指标,并将人的智力分类了七大类:语言、数学、空间、音乐节奏、肢体动觉、人际关系、自省七大智能,随后,他又增加了一个自然观察智能观点。多元智能理论逐步被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并以强调学生的多种智慧开发、利用为主旨。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理论,即发现个体的潜在能力,并将之放大,使之成为个体的特长或优势。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实践中,也要发现每一个学生适合自己特点的智能,做到让每个学生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各展所长,在活动中获得可贵的自信和成就感。尤其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会对学生音乐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对进一步培养、发挥学生的上述智能也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将差异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则可以结合学生智能结构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进而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音乐学习智能及潜力。
(二)因材施教理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北宋·程颐)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性,其牢牢把握住“人”,并将“人”视为学习的主体,这与当前的“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符合。同时,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学习情感、认知规律等共性物点与个性差异,帮助具有不同个性特点、学习潜能的学生接受到最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进而也真正体现出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性。因材施教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来达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多元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使每一名学生均可以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供了保障。
二、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实现教学目标差异化
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受其认知能力、学习意志、音乐学习情感以及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音乐学习效率、质量、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均存在着较为明确的差异。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须基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及个体化差异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帮助发现、挖掘自身音乐学习潜能,并通过因势利导来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音乐知识的获取与实践,进而为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前,可结合学情、学生个体差异及其音乐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感受能力等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将教学目标设计成三大类:A类,拓展性教学。该类教学内容是基于教学大纲适当丰富一定的音乐知识内容,且具备一定的拓展性,以供音乐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学习,以达到拓宽A类学生音乐视野、提升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力的目的。B类:强化性教学。该类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强化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且教学目标是针对音乐知识相对较丰富的中等学生,以达到培养、提高中等生音乐知识体系,激发、调动自主学习热情为主。C类:基础性教学。该类教学内容则主要是针对那些音乐基础相对较差,且音乐学习能力、理解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学内容多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学习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向B类学生靠近。音乐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时,须准确调研、分析学情,找出学生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并将其进行合理分层、分类,进而才能通过差异化教学让每一名学生均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获取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信息与技能,最终为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借助教学整合,实现教学过程差异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也应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差异化教学模式绝非单纯的侧重差异化教学,而是要将其体现在整个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差异化教学模式将其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整合,在满足学生差异化音乐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能够获取到更多的音乐知识信息与技能,为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奠定基础。
音乐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进行,如通过“异质合作小组”使不同音乐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异质合作小组”实现相互依存、取长补短,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分组时,须准确了解学生的音乐兴趣、合作倾向、学习情感、音乐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征求学生合作、建组的意见,然后再进行科学分组。分组时,教师可以采用“组内异质”原则和“组间同质”原则,使各小组成员之间存在着“异质”(组内差异化),而组间则为“同质”(组间同质化),进而才能真正做到组内“以优带困”、组间“良性竞争”的教学目的。在“组内异质”分组时,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将学生以“学优”、“中等”、“学困”相结合的建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小组成员能够在彼此的合作学习、实践中实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通有无,使学生能够和谐、共进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深厚的音乐学习与实践兴趣,进而才能不断丰富彼此的音乐知识、提高各自的音乐技能,最终为提高整体音乐“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适时因势利导,合理调整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音乐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此时教师则必须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音乐学习需求变化适时地、有机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内容等进行合理调整与完善,以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为差异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因此,音乐教师在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时,也要结合学情为学生重新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并适当地加入一些可以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热情或互动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因势利导原则,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难度以及学生分类等,如在一定时间内容结合学生音乐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类”调整,及时地将进行较大的“学困生”调整到“中等生”类别之中,并采用相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其音乐学习难度、学习层次。另外,教师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适宜的“导学”、“分解教学”等,如对于音乐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将一些复杂音乐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分层,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需求等进行精讲、细讲,使之能够在教师的差异化教学、个性化辅导过程中逐步走出音乐学习的“困境”,逐渐成为学优生;针对音乐理解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借助启发、引导教学来辅助学生完成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音乐知识学习与实践,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是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差异化教学评价来激发、培养学生“赶”、“超”、“比”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前行的源动力,自主改变原有不良学习习惯、完善调整音乐学习方法等,在提高自身音乐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结合学生既有音乐知识水平、学习层次予以针对性、差异化的评价,如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困生”,教师须给予以肯定式,以激发其音乐学习热情。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相对较好的“中等生”教师则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给予其引导式教学评价,引导、鼓励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音乐知识的深度学习,以进一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提高其音乐学习与实践的能力技能。针对那些“学优生”,教师则可采用赏识式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了解、发现自身在音乐学习方面的优势与潜能,并在教学的评价推动下不断进行深层次的音乐知识学习。此类“因势利导”、“适当改变教学方法”的差异化教学,既可以有效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与效果,还可以提升课堂音乐“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结 语
小学音乐教师在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时,必须尊重其个体差异并结合相应差异化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整合等手段来全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最大程度地激发其音乐学习兴趣与潜能,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学习、掌握到更多的音乐知识,最终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